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抓饭直播;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抓饭直播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抓饭直播是数字时代推进抓饭直播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本期“文化圆桌”特邀全国人大代表、专家,畅谈如何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嘉宾:
吴国平(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庆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安来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
何超(广东星海演艺集团管委会负责人)
主持人:
郭人旗
按下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速键”
主持人:如何理解文化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吴国平: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是一个物质与精神高度融合的产业,是拉动消费、稳增长、稳就业的主力军,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源是科技创新,随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新基建、文旅产品数字化、信息数据化等应用和创新,文化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因为技术加持、跨时空交互走进日常生活,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弘扬;数字技术因为文化赋能、跨载体呈现,给人们以文化滋养。因此文化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发布多个政策文件,支持引导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这是时代的发展大势,是技术的更迭趋势,是人民的需求择势。我认为要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重视内容和产品的创新,创造出更多有内涵、有文化、有思想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
何超: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我认为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切实有序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要素储备。鉴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现实复杂性,需要建立能有效统筹和激励政府、社会、市场力量共同参与推动文化数字化的工作机制。比如,国有部门可以通过纳入绩效考核进行督促,而民间机构或个人可以考虑赋予数字版权保留权、追索权的方式进行激励,至于海外中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回归,可以鼓励文化企业以文化数字资产共享的方式进行务实探索。
二是挖掘数字技术分析能力。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内涵,更为文化创意内容增添了新的销售渠道。这是因为数字技术具有探知消费者阅读习惯和文化偏好的强大能力,有助于赋能消费者和扩大消费规模。具体来看,可基于平台和稳定的消费者,利用大智移云技术等向文化产品设计、产品推广营销等环节提供计算分析支持,从而实现了解消费者文化诉求,并由此创作出在文化和市场方面双赢的优秀产品。
三是应用最新数字科技全景式呈现中华文化。文化不仅要保护,也要被充分地感知和体验。文化数字化首先是一种永久性原真保存文物遗产信息的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新形态的数字文化资源同时也为文物修复、文化资源活化、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的衍生效益。如今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交互现实、脑机技术、数字人等元宇宙相关的数字科技日新月异,文化数字化工作要充分吸纳并拥抱这些新技术,让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展示文化数字化成果的空间,同时也要让市场化的表演舞台、文旅商业空间、动漫游戏产品、数字文创消费品等成为日常化、全生态体验的中华文化载体媒介。
四是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新兴产业集群。不仅要在文化创作和营销模式上运用数字技术,也要将数字技术融合在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营上。凭借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设定智能化措施,智能化能力催生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发展布局的灵活性。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后,思考如何开发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形成供应链齐全、各要素集中、富有创新活力的新型产业集群。
五是建构合理有效的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机制与模式。我国在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方面几乎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同步,且新型举国体制更是体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但是在数字文化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方面更为审慎。需要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自信出发,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全民共享机制的落实。
营造文化数字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
主持人:网络强国、数字抓饭直播建设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大势,进一步开创网络强国、数字抓饭直播建设的新局面?
吴国平:就网络强国、数字抓饭直播建设而言,文化产业数字经济占比较低,应用层面有限,还缺乏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品牌,数字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传播方式还比较传统,文化产品营销能力有待提升。一是文化数字化领域人才有待培育,特别是兼顾数字化技术和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无法充分整合行业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合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组织文化行业数字化人才专项培训并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要着重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管理能力及数字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和兼具较高文化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二是文化产业的产权保护有待重视。当前,对于文化数字化项目研发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保护力度仍显不足。许多企业花大力气、大价钱研发的数字文娱产品轻易被模仿甚至被抄袭,打击了原创者的创作热情,不利于行业的创新和进步。要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保护文化数字化产品的信息安全,重视数字文化产品的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构筑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推进文化数字化健康发展。
何超:网络强国、数字抓饭直播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基础材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工艺制造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二是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愿”“不敢”“不会”的困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三是数字鸿沟亟待弥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数字化基础不同,发展差异明显,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数字技术基础、产业链价值链掌控力等有待提升。四是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还需完善。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制度体系有待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尚在建设,既能激发活力又能保障安全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完善,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各类实施细则亟待出台,数字经济国际治理参与度需进一步提升。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还需完善,治理能力仍需持续提高。
开创网络强国、数字抓饭直播建设的新局面,建议在这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为引领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以新基建为支撑,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力争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推动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脉络,加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创造条件,为高质量发展“挑大梁”。
二是坚持独立自主技术创新。坚持自立自强、固本强基,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攻关清单,做好抓饭直播人自己的高端芯片,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占据竞争制高点。建设核心技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核心技术实现成果转化。
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壮大发展新动能。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数字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要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壁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国民信息技能。
五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通道,形成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官产学研用”充分结合的共生生态体系。补齐数字经济短板,激发数字经济牵引力,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让数字化浪潮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拓展。
六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规范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
培育新型文化 业态和消费模式
主持人:从消费和市场角度来看,目前市场规模较大的数字消费和场景应用需求有哪些?还有哪些市场潜力较大的拓展空间?
吴国平:数字技术培育了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高了文化创新的效率和深度,就文旅行业来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已经渗入行业,成为旅游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从资源要素、产业规模、市场供求、文旅融合等方面为旅游供给改革和需求升级带来新活力。数字技术驱动和赋能文旅场景落地是未来文旅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数字化文旅云平台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可以涵盖全流程智慧游园服务、贯通全业态营销渠道、全链路景区智慧管理、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决策等,全方位、系统化的智慧文旅平台。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借助智慧云平台,突破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打造更多有创新性的文旅延伸场景。例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据中台,对景区流量、线路、画像等进行多维建模,将景区全业态业务数据化、资产化并反哺业务,实现数据可见、可用、可运营的能力,支撑景区智慧化运营决策,实现高效运营管理。另外,通过中台数据的整合拉通能力,平台可以进一步补全游客画像,进行精准营销、分层运营,为不同人群配置个性活动,构建经营分析模型,进而实现全场景、全覆盖的支持景区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管理。
刘庆峰:全球范围内,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美元级别,主要应用场景在医疗、金融、城市、教育、制造等。根据有关数据,更多的企业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AI工具,在体验、安全、运营管理和采购等业务领域为客户服务。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世界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将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温暖每一个家庭,也将通过工业互联网,通过虚拟经济、元宇宙来深度赋能各行业发展。随着旅游行业的复苏,市场各行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未来数字文旅方向潜力很大,科大讯飞所推出的线下智能导览问询系统、线下景点数字化介绍系统都有着更加充分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降低,正成为抓饭直播乃至全世界发展面临的难题,需要靠人工智能机器人来解决未来老龄化社会中生活刚需,科大讯飞已为此做好准备。
安来顺:受新冠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改变原有的服务社会的方式,其中提升博物馆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国际博物馆协会所进行的全球博物馆调查显示,83.4%的博物馆在“重新审视数字化策略”。从目前平均水平看,博物馆推出线上活动的类型居前4位的是线上藏品、在线展览、活动直播和使用社交媒体。目前已有许多另辟蹊径并对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已经或正在尝试进入博物馆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云服务、边缘计算、游戏化以及沉浸式体验(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等。
用好元宇宙 赋能文旅内容创新
主持人:元宇宙与文化数字化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元宇宙在文旅行业的实践如何?
吴国平:元宇宙是文化和数字技术的集合体,数字技术在文化的浸润中创新发展、焕发生机并潜藏着无限可能,同时元宇宙也进一步赋能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创新,让文化内容生产有了更多的设想和展望。拈花湾文旅一直对行业大势保持敏锐性和前瞻性,早就吹响了向数字化转型的号角,积极探索元宇宙的场景应用。
刘庆峰: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来源,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引擎。这其中,虚拟和现实相结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人工智能将为虚拟现实深度赋能。未来世界一定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深度融合,不能割裂。现在大家热议的元宇宙,跟现实一定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文化数字化的命题就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最终会成为元宇宙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的元宇宙公共传播,人工智能可以助力虚拟形象丰富立体的构建,让传播受众在虚实交互之中拥有更亲切、更沉浸的体验。
何超:元宇宙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与文化数字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元宇宙赋能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创新。随着人们对大量高质量、个性化、有创意的文化内容需求的增加,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和迭代不断升级改变着文化内容的生产模式。文化内容生产在元宇宙的加持下,潜藏着无限可能。二是元宇宙赋能数字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在充满未来感,穿梭于线上线下、真实与虚拟之间的数字空间中,元宇宙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形态,将人类的感官无限延伸,为人们提供更加细腻的传播形式。三是元宇宙赋能数字文化消费场景创新。元宇宙的本质是通过科技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和数字化,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物联网等元宇宙技术应用到文化场景的“第二空间”,将虚实共生的内外整体体验向更高层级的沉浸感和个性化推进,刺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为拓宽数实融合的新消费场景提供了重要路径。所谓“万物皆可元宇宙”,从美妆中的“AI试妆镜”、生活中的“智能家居”到传统文化中的“非遗3D体验”、娱乐消费中的“沉浸式游戏体验”和“数字互动艺术展”等,在各行业各领域都能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全面升级,不断更新数字文化消费场景和方式,持续激发数字文化消费新活力。
文旅元宇宙作为文化消费新场景的先行者,把历史遗迹、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文旅元素植入到元宇宙技术的想象中,以前卫时尚的方式模拟、感知、体验现实场景,创造出了多元化的文旅消费场景。包括文化、文博、文创的数字藏品,虚拟数字人、数字分身、IP形象代言,线下虚拟现实体验馆、增强现实体验产品,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虚拟电影院、虚拟艺术展览区、虚拟剧场等数字空间,具有较强互动支持的三维立体虚拟云端旅游,以及以数字孪生与混合现实实现文旅行业景区行业管理与监管。(统筹:郭人旗,采写:韩洁、王炜、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