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是山城重庆的母城。近年来,渝中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聚焦“人文渝中”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和旅游目的地。该区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荣誉称号。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渝中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了解,渝中区现有文化旅游及相关企业1.1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占全市规上文旅企业总数的1/5,产业人口约15万。形成了以创意设计、广告传媒、影视演艺、旅游服务、旅游住宿等为主体,以数字文化、智慧旅游、新兴休娱为重要补充的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体系。2021年,该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7.1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06亿元,分别占全区GDP比重5.7%、7%,共接待游客50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8.3亿元,同比增长13.5%、29.7%,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位居全市第一。
渝中区通过“三个融合”,推动文旅融合深入发展。建立融合机制,建立了区委、区政府牵总,文化、商贸、旅游、城管、管委会、街道等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文商旅”融合发展格局,确立了“产、城、景”协同、“宜游、宜居、宜业”互融的“主客共享”都市文旅发展愿景;催生业态融合,以“文化+”“旅游+”“文旅+”为基本路径,支持文化科技、旅游康养、研学旅行、旅游演艺等业态发展,支持VR体验、电竞酒店等在渝中布局;打造融合场景,依托“天台”“步道”“洞穴”“轻轨”“街巷”等特色资源,有机融入文化艺术元素,创设了沉浸式剧本杀、神仙洞演艺、小时光图书馆等时尚文旅场景。
除此之外,渝中区还注重加强文旅平台的建设。在高质量完成十八梯、山城巷、马鞍山等12个传统风貌区,金汤街、领事巷等10个老街区,嘉西村、新都巷等10个老社区改造项目的同时,园区基地聚集效益进一步显现,已建成并挂牌洪崖洞、重庆演艺集团、二厂文创园、上清寺数字文化产业园、后街影视产业园等18个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集聚文化及相关企业1200多家,产值突破500亿元。此外,不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重庆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总部)、重庆文创研发中心、重庆大田湾体育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渝中区采取多种举措激活文旅消费。开发蜀绣、烙画、船模等文创产品(旅游商品)600多件(套),推出“开往春天的列车”“红色三岩游”等旅游线路50余条,推出《雾重庆》《记忆·山城》《扯馆儿》等精品驻场剧目来丰富文旅消费供给。持续举办国际咖啡文化节、全球不眠之夜、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渝中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都市旅游节和城际旅游交易会等品牌活动塑造文旅消费品牌。发放文旅消费券近500万元,开通旅游巴士8条,建成旅游厕所150处,增设旅游停车位1200个,优化文旅市场环境。
在提升产业服务方面,渝中区真正做到了务实高效。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强化政策保障方面,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渝中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渝中区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16个文旅类政策文件,率先在重庆市建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优化企业服务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区领导、区级部门定期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鲜明提出“保姆式”服务理念,形成“招育稳”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在帮助企业纾困方面,从快从优从细全面落实中央、重庆市各项纾困惠企政策,暂退旅行社保证金6300余万元,率先建立区级文旅金融服务中心,与重庆银行共建“重庆文旅特色支行”,筹集5000万元建立风险资金池,创新推出“文旅贷”金融产品,切实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