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重庆积极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来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3.16 09:31

  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重庆健全民族文化工作法制保障。重庆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按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规定,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实际,重庆制定出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文物保护、文物安全、传统工艺振兴等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重庆加强非遗传承,增强民族传统文化活力。一是完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代表性项目44、代表性传承人60人;市级代表性项目707、代表性传承人711人;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28项、代表性传承人3787人。二是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近五年来,投入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资金2345万元,对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及其环境实施整体性保护,建成非遗传承展示中心(所)30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个。三是实施重庆民族文化典藏工程。西兰卡普、彭水苗绣等20个传统技艺列入我市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重庆加大保护力度,促进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实施酉阳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赵世炎故居、万寿宫,黔江万涛故居、草圭堂,石柱银杏堂,秀山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天生桥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渝东南地区重点文物险情基本排除。酉阳县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主体建设区。投入750万元对白氏祠堂、彭氏宗祠、后溪洋屋高氏宗祠4文物进行整体保护利用。对西沱、濯水等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实施整体修缮,对酉阳县车田乡何土司城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实施土司城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民族文化展览展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古镇村落成为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重庆加强研究和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系统收集整理。完成少数民族歌曲等6大类122个项目影像资料收集,编撰出版《民族自治县概况》《民族文化典藏》系列读物,对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二是重视学术研究。《民族文化研究》《重庆世居少数民族》《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化系列丛书》《渝东南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发展研究》等学术著作相继出版。三是鼓励文学创作。编辑出版《重庆市少数民族作家精品丛书》,成功举办8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评选,推荐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摩围山》等6部作品获奖。四是开展普及教育。累计投入资金5600万元组织350余所中小学校参与以“文化宣传长廊、服装、歌舞节目、非遗、体育、健身操、校本教材、建筑”为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酉阳民族小学等25所学校成功创建民族特色学校,帮助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庆培育地域特色品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一是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在渝东南民族地区建成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4个市级乡村文化乐园,帮助民族文化产业实现集聚发展。二是扶持民族文化和旅游企业制定《重庆市民族文化旅游贷款贴息管理办法》,每年安排渝东南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贷款贴息资金2500万元支持民族文化和旅游企业经营。三是培育民贸民骨干企业。安排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引导资金4000万元,将民族贸易企业、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纳贴息范围。四是振兴民族传统工艺。重庆发布《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帮助民族地区手工艺人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培育品牌,黔江土家织锦、秀山金珠苗绣、酉阳酉州苗绣等工艺品牌逐步壮大。

  重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全市90%以上的市级非遗项目参与过“非遗进景区”活动,市内旅游景区销售的非遗文创产品超过3000余种,400余个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入驻景区展演。二是拓宽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渠道。重庆充分发挥旅游业独特优势依托旅游景区培育20个“非遗特色小镇”、5个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注入新的内生动力。三是打造文化旅游景区品牌。重庆连续多年举办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6个民族节会活动,推动景区特色化、品牌化建设;精心打磨“娇阿依”等4部民族文化节目,打造音画诗“舞悦黔江”、歌舞诗“云上太阳”等景区驻场演出;策划“重庆主城+渝东南”“张家界+凤凰+秀山+酉阳”等旅游精品线路,扩大了渝东南民族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