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烈冲击,文旅业作为环境敏感型产业更是首当其冲。疫情之下,重庆文旅业成为重灾区,经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市原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569亿元(按去年同期收入1206.99亿元增长30%测算),实际目前仅1月20日前实现旅游总收入337亿元,预计本季度后期会继续受疫情影响,总损失将达1232亿元。
一、关于疫情之中文旅业复苏的思考
(一)文旅业恢复正常运营的时机。疫情得到控制后,文旅业想要恢复正常运营还需要三个支撑产业的支持:一是交通解禁,恢复通行;二是游客出游信心得到恢复;三是酒店餐饮、游乐等支撑配套行业恢复营业。其中,游客恢复出游信心是关键,游客正常出游后,景区接待量、线上和线上旅游企业的团散预订量将全面恢复正常,与之配套的交通、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也将全面恢复。乐观情况下,若新冠肺炎疫情能在2—3个月内得到完全控制,重庆市文旅业将在2020年暑期、“十一”等旅游旺季恢复正常营业。
(二)疫情影响给文旅业带来了破而后立的发展机遇。疫情期间,重庆市文旅业损失显著,供给侧入不敷出,中小旅行社、酒店、景区、文娱场所等全面歇业,三大难题亟待解决:一是旅游供给侧应该如何调整,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二是如何创新旅游产品形式,增加单体景区盈利能力;三是旅游产业应该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做好危机应对。当前的疫情影响给文旅业带来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通过破立重整,使文旅产品体系和产业结构更加完善成熟。
(三)文旅市场的空白与反弹为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由于疫情影响,文化旅游所蕴含的巨大市场需求虽然受疫情一时压制,却并没有消失,疫情结束后必然发生反弹性消费狂潮,随之带来文旅市场的恢复性增长,直至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疫情期间的市场空白,也为市场主体的下一步活跃带来了机会,若能有一批企业抓住时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重庆市文旅业产业规模不够大、市场主体不够强的短板将获得一次新机遇。
二、关于疫情之后文旅业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恢复文旅产品供给。一是准确把握恢复运营时间及标准,遵循逐步开放、适度开放的原则恢复正常营业。二是严格运营后的防控管理,分类指导行业企业制定有关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持续进行人员动态排查,加强文旅场所巡查力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三是加快文化旅游新投资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马戏城二期、三峡科技文物保护基地、广播电视发射新塔等在建项目,集中建设重庆音乐厅、重庆博物馆、非遗博览园、自然博物馆二期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做大做强世界温泉谷、立体气候四季康养项目集群,推动“两江游”提档升级,把广阳岛打造成为重庆人文旅游“风景眼”。四是加强文旅从业人员培训,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做好员工的防护和宣传、培训工作,强化配套医疗、清洁、消毒、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一是落实落细市政府印发的《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二十条政策措施》,向市内已依法交纳保证金的旅行社暂退交纳数额的80%,鼓励文化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文商旅综合体以及文旅网络平台运营企业在疫情期间为其入驻文旅企业减免房租物业费用、交易佣金和各类服务费用,帮扶企业共度难关。二是强化文旅金融支持。利用2020年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文旅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实施“文旅企业贷款贴息”计划,对本年度或疫情期间文旅企业产生的贷款利息实施补贴,进一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三是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网上办理平台、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精简审批材料,研究电子证书与电子印章等纸质材料的替代措施,进一步便企利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三)激活文化旅游市场。一是着力培养文化旅游消费新亮点。开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在疫情解除后尽快举办第五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特色节会活动,覆盖更多文旅商户和优质文旅产品,迅速拉动文旅消费回归常态、实现增长,弥补疫期损失。完善重庆智慧化旅游建设,大力发展线上数字文旅消费。二是加大入境旅游宣传推广力度。继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17个重庆文化旅游境外推广中心,着力宣传控疫防疫工作成效,大力宣传重庆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从增强境外游客入渝旅游的信心入手,吸引境外游客重新走入重庆。积极对接境外航空公司,力争取得旅游包机的优惠额度,适时组织主要客源国(地区)的游客和媒体记者踩线团赴渝旅游踩线,感受重庆旅游在疫情后的秩序恢复和旅游安全情况。三是加快构建区域合作常态化。在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深化成渝入境旅游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各自市场,为境外旅游者提供一个政策宽松、交通畅顺、互惠互利、服务满意的旅游大环境,以此借力促进重庆市入境游市场的快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