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重庆市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
发布时间:2016.07.11 09:52

  近年来,重庆市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针对阻碍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问题,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产业体系、推动融合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补短板、破难题,文化产业实规模不断扩大,在推动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86.22亿元、增加值285.09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占全市GDP比重3.4%左右,文化企业注册数达82658万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2359.64亿元、同比增长41.09%,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76个,力争到2020年总量达10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比重5%以上。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解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题

  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等,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重庆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一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组建市文资办和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剥离市文资公司监管职能,推进全覆盖监管,实现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与运营分离。规范国泰艺术中心、群星剧场等委属剧场经营管理,以话剧、群众文艺节目、川剧等为主要运营内容,创新剧场自营与合作演出等模式,盘活存量资产。以资产置换的方式,为市级院团置换团场2.5万平方米,打造中央文化演艺区。2016年上半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等四大国有文化集团实现收入39.37亿元,总利润2.99亿元,总资产286.03亿元。二是创新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机制。市文化委、市财政局、人民银行等联合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文化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与文化企业轻资产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财政资金由“补”改“投”,设立规模为3亿元和15亿元的两项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截至目前,全市文化企业贷款余额达366.34亿元,同比增长146%。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开发“动漫影视版权质押”、“委托买卖协议+公证”等多种特色文化担保业务,已累计为248家文化企业办理担保业务280笔、担保金额22.7亿元,有力支持了享弘影视、书刊交易市场等文化企业的内容创作和项目建设,实现10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三是创新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全面实行“先照后证”审批流程,建立工商登记信息推送机制,取消部分主体最低注册资本限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探索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内容导向存在严重问题或经营不善的国有文化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关停。今年上半年,实际新增主营文化的企业9070家,新增注册资本投入280.07亿元,增势平稳。

  二、践行创新创业理念,破解市场主体实力不强难题

  以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契机,坚持差异发展、错位发展,构建起出版发行、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广告会展、当代艺术和休闲创意传统产业转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旅游产业新兴文化产业的“6+3”重点文化产业格局。一是加强成长型企业培育。实施成长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在企业创业、发展壮大和上市等关键环节实施跟踪帮扶,在财税、金融、人才、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目前,已纳入培育计划文化企业达422家,涌现出金夫人、猪八戒网等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力争到2017年培育1000家快速成长小微文化企业、100家民营文化“小巨人”、10家龙头文化企业。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运用并购重组、投资合作、强强联合等方式,在都市功能核心区打造文化创意服务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高地,都市功能拓展区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打造以文化产品辅助生产为重点的传统文化生产集聚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打造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区。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76个。三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协调议事机制、督办推进机制,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规划、融资支撑、跟踪服务,推进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已完成国泰艺术中心、两江国际影视城等重大项目10个,重庆国际马戏城、华侨城主题公园等项目正加快建设,万达文旅城正式签约落户沙坪坝区。

  三、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破解产业业态单一难题

  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商业渗透融合,着力发展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一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构建文化产业产品生产和要素交易公共服务云平台。目前,已建成的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云平台—云梯网,提供线上交易、基础教育运营等功能,吸引猪八戒网等80余家企业入驻,服务数字出版企业超1000家。2016年上半年,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休闲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47.25亿元,占比51.6%。二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实施“五个一批”文旅融合发展计划,即打造一批景区、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办好一批节会活动、推出一批产品。目前,重庆自然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院等文博场馆,安居古城、丰盛古镇等历史文化村落(街区)成为旅游热点;《印象·武隆》票房总收入2.76亿元,《天上黄水》《梦幻桃源》《烽烟三国》陆续开演。三是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将文化创意设计融入装备工艺、生产营销全过程,江北区通过现有旧厂房等改造利用,建设北仓文创街区、苗儿石创意文化街区、长安1862项目等一批特色街区。璧山区征集曾使用于乡村生产生活中的猪槽、水缸、石磨等民俗用品,打造“微景观”装扮在公园、广场等处,新建唐朝、明清风格的南门唐城等仿古建筑,从而把文化融入城市建设。

  四、转变政府职能职责,破解文化产业服务不优难题

  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激发释放文化市场活力。一是强化行政审批服务。清理精简行政权力,合并、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4项,调整为工商后置许可项目15项,精简率达20%,最终确立行政权力事项89项、占全市的2.39%,成为全市行政权力事项最少的部门之一。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工作,制定《行政审批工作规范》,明确权力事项责任清单、流程图、信息表,提高审批科学性和效率。二是搭建展示交易平台。组织文化骨干企业赴台湾、韩国等地交流考察、推介项目,组织50余家企业参加第十二届深博会、第十二届京博会,展会现场成交近100万元、签约1500余万元,壹秋堂夏布、梁平竹帘等特色文化品牌走向国内外。建立市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搭建以文化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等文化权益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市场平台,筛选发售优质艺术品,可满足10万人在线、2000人同时交易。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储备。联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大美视电影学院等,举办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训班、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培训班,通过专题教学、现场观摩等,培养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方面的人才。2015年以来,共培训文化企业负责人50名、文化产业人才近100名。同时,将急需的文化产业特殊人才纳入“紧缺人才”“青年优才”等人才培养工程,推进扶持10名领军人才,储备50名中青年文化后备人才。(来源:重庆市文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