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浓浓,情意暖暖。2013年11月4日—12月24日,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民间艺术团14名成员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接受了为期近2个月的专业艺术培训。
一、文化相依,践行队伍使命
县民间艺术团是西藏自治区基层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队伍。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要在全区各县建成民间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西藏自治区基层文化队伍,促进基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昌都地区在实现“县县有民间艺术团”的工作目标后,为提高类乌齐县艺术团成员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质,从而更好地推进当地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类乌齐县民间艺术团成员走出藏区,慕名来到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接受专业艺术培训学习,这也是重庆扎实做好对口支援昌都地区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
二、为梦起航,攻克教学难关
此次参训的14位艺术团成员年龄在13—24岁,大多数在舞蹈和声乐方面为零基础。因此在培训前,老师会对学员的身体素质条件进行摸底,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最终确定以提升舞蹈和声乐水平为学习目标、以剧目教学为形式载体、以结业汇报演出检验教学成果的培训方案,教师主要通过基训、民间舞、剧目、声乐等课程展开教学。基训是舞蹈学习的基础,是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而对藏区这些已错过了最佳基训年龄的学员来说,却成为他们最艰难却也最重要的课程。时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咬紧牙关、忍住泪水,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腿伸得更直、把腰下得更深。民间舞课堂上,老师耐心细致地手把手进行指导,反复纠正每一个动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藏家儿女天生就拥有一副响亮的歌喉,但他们在发音、识谱、音调上还需专业训练。声乐课上,授课教师以两首藏族歌谣为重点学习曲目,辅以发音练习和识谱讲解。培训期间,孩子们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五点,都在不停地接受训练,然而为了能让各方面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提升,他们还会利用晚间和周末申请训练场地,继续刻苦练习,这份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在类乌齐县党政班子来渝看望孩子们的座谈会上,时任类乌齐县委书记代表援藏干部对学院表示了感激,并表示学院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克服经费、场地、师资等各种困难,为藏区孩子提供这样好的教学与服务,是一份令人感动的善举,值得所有昌都地区人民为之称颂。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不仅承载着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神圣使命,还有着将文化艺术播撒到基层的崇高情怀。
三、完美蜕变,汇报喜人成果
两个月的学习告一段落,12月22日晚,“类乌齐艺术培训班”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实训剧场举行。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姑娘与小伙儿,在灯光与欢笑汇聚的舞台,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生一起载歌载舞,共叙心中的祝福与离别之情。藏家儿女身着美丽鲜艳的藏服,时而是悦耳动听的昌都谣,时而是彩袖翩翩的弦子舞,呈现了汉藏一家亲的欢乐祥和场景,也让重庆的人们知晓,在雪域高原上的“水汇合口处”,有一颗饱经千百年风霜、令人那般神往的“藏东明珠”。悠扬的音乐中,藏族孩子们还带来了蒙古舞组合和新疆舞蹈,这也是对民间舞剧目教学成果的检验,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们做到了!他们为自己的重庆学习之行画上了圆满句号,他们用宽广的音域唱出了对学院老师的感激,他们也通过今晚的舞台向昌都地区的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演出接近尾声,当学院领导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送上温暖的羽绒服时,孩子们难掩不舍之情,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四、依依惜别,共叙藏渝深情
一件温暖的羽绒服,饱含了学院对孩子们的深深祝福,相信回到寒冷的雪域高原,孩子们的心依然温暖。最后一次课堂,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旁,用他们还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争相与老师交流,聊他们在重庆生活的感受,聊他们心中美丽的梦想,他们的眼睛是那样清澈,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不舍。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都哭了,他们紧紧地抱住老师,久久不愿离去。临行之际,来自昌都地区的带队工作人员斯朗尼玛激动地握着学院领导的手说,“两个月来,我们在学院受到了各位老师的热情关怀,能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我们很感激!时间虽短,但我们和这里的师生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非常舍不得!感谢学院给了偏远山区孩子们这样的学习平台,我们要学的已经在学院都学到了!”带着依依不舍,带着深深祝福,重庆人民会记住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会铭刻彼此间浓浓的情谊。相信雪域高原上的艺术精灵们,一定会眷恋这座美丽的山城,会挂念深爱她们的母校!
明年,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还将继续针对偏远地区开设此类培训班。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也将继续发挥其辐射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履行提高西部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使命。(来源: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