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戏的摇篮,浙江素有“一部抓饭直播戏曲史,半部在浙江”的美誉,18个剧种在此生根,58项省级非遗项目在此传承。
在这方戏曲天地中,曲牌堪称灵魂瑰宝。历经近千年的传承演变,抒情柔美的唱腔勾勒人物情思,粗犷奔放的旋律渲染战争风云,古朴典雅的曲调重现历史古韵……戏曲曲牌不仅承载着各剧种的独特魅力,更串联起浙江深厚的文化基因,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岁月长河中永葆生机。
然而,近年来随着传承人才断档、观众群体结构性变化,一些剧种面临危机,曲牌流失严重。为守护戏曲艺术的根脉,2022年,浙江正式启动戏曲曲牌抢救工程,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艺术处牵头召开全省曲牌抢救专题会议,联合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在原系主任、一级作曲刘建宽的具体执行下,迅速组织18个市县、35家单位、500余位专业人员组成抢救队伍,积极行动起来。
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陈吉芬介绍,此次抢救工程采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专业护航、联动推进”的方法,按照“抢救记录—初审校对—成果转化”的步骤有序推进。其中,音乐组负责抢救梳理和演奏演唱;拍摄组负责录制,真实记录曲牌的表演形态;专家组负责曲牌资料的学术准确性,三方协同、优势互补,构建起从资料抢救到应用推广的全流程工作链条。
“参与曲牌抢救的500余位专业老师自称‘五百壮士’,他们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投身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保卫战。”刘建宽回想起3年来的那些动人故事,热泪盈眶。
黄永清、柳梅成和韩燕飞,3位白发苍苍的宁海平调老艺人,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用3个多月时间搜集了1000余支曲牌。在这个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队伍中,柳梅成的身影格外令人动容,他作为院团的“灵魂司鼓”,毫无保留地输出记忆中宁海平调的韵律。当200多支曲牌化作永恒的声纹,这位老艺人却倒下了——突发脑出血,让他再难举起相伴一生的鼓板。他亲自传授的锣鼓经已化作年轻乐手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托起了宁海平调400余年的文脉。
10多年前,老艺人徐振忠因车祸瘫痪在床,卧床期间他整理了一大批曲牌。起初专家团队找来时,他不愿轻易交付。后来,当听到自己整理的曲牌经专家团队精心配器、演奏的录音后,徐振忠激动不已:“一直期盼我的曲牌能由最优秀的乐队演奏,以最佳效果流传后世。”2023年,徐振忠在去世前将自己收集的所有曲牌资料交给专家组,并告诉儿子,曲牌抢救工程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将心里藏着的曲牌传承下去,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五百壮士”的心血终于化成丰硕的成果——《浙江传统戏曲曲牌·声腔集成》正式出版。这套融媒体出版物先后入围“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项目、2024年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为传承保护戏曲生态提供了文献支撑;“浙江省戏曲音乐曲牌数据库”正式上线,归集了浙江全省戏曲音乐曲牌2815首、视频3403个,成为一个流动的戏曲音乐博物馆。
更让人欣喜的是,一个个藏在历史记忆中的曲牌,成为当代戏曲舞台上的鲜活创造。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排《我的大观园》《钱塘里》时,将曲牌融入越剧唱腔,旋律优美、悠扬润心。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新编婺剧《踏谣娘》将民间小调曲牌引入其中,与剧中时代背景完美契合。瓯剧名家蔡晓秋在主题演唱会上,将瓯剧中的高腔、昆腔曲牌巧妙连缀,尽展瓯剧的丰厚……
除了被运用在各类戏曲舞台上,这些传统曲牌也在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其中,湖剧推出的阿卡贝拉版《馄饨赋》,累计在平台上收获200万次播放量,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成为传统曲牌应用的新典范。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向阳而生、追光而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怀揣着对戏曲艺术久久为功的执着,努力建设文艺精品高地、人才要地和传播阵地。”陈吉芬说。(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