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楚雄州坚持以“标准化、便利化、大众化、均等化、信息化”为重点,全力推进文化建设。通过努力,全州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文化服务保障更加有力,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
一、出台政策,强化文化扶贫制度保障。根据中央、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把文化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相继出台了《楚雄州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的实施意见》《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文化建设部分)》《楚雄州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文化体育规划》《楚雄州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楚雄州文化体育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楚雄州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加大投入,加强文化扶贫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共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3亿元,其中州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资金2700多万元,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10县市落实了农村文化惠民经费、全民健身经费、行政村(社区)文化辅导员补贴和县(市)级非遗传承人补助。
三、突出重点,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已建有4个博物馆、11个图书馆、11个文化馆、103个乡镇文化站、1119个农家书屋、2198个村(社区)文化室。按部颁标准,图书馆、文化馆达标率达100%,文化站达标率达80.5%,实现了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州、县、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全覆盖,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
四、优化服务,丰富贫困地区文化生活。2016年全州组织各级各类文化活动9330场,受众340万人次。贫困乡镇每年举办8至12场次综合性文化文艺活动,贫困村组建1至2支村级农村业余文艺队,组织开展4至6次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三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普等领域数字资源,建立了全州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公共电子阅览室、手机等多种形式享受数字化服务。
五、结合实际,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2016年共筹资1300多万元开展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到目前,全州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819处,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4处,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94项,有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88人。
六、整合资源,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全州建有业余文艺团队2500支,品牌团队123支。建立了彝州文化志愿服务机制,注册文化志愿者2100人。推进“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每年组织10名专项培养学员完成挂职锻炼和社会调查,州、县两级选派70名文化工作者到贫困地区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文化组织机构建设,103个乡镇文化站均落实了3名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1名文化辅导员,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七、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依托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彝族刺绣、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非遗传承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促使其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彝族刺绣、彝族服饰、大姚小把粉丝、双柏妥甸酱油、禄丰香醋等产业在楚雄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全州已有彝族刺绣协会(合作社)56个、刺绣企业(经营户)330余户,相对固定的绣女近3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来源:云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