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云南丽江着力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
发布时间:2016.03.08 10:07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遗保护工作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经过多年的调查、收集、整理和逐级申报,到2015年,云南省丽江市已有4个项目、2名传承人分别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自去年纳西族英雄史诗《黑白战争》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后,丽江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数量已增至4项,原有的3项分别为纳西族东巴画、纳西族民间歌舞《热美蹉》和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丽江市2013至2015年共有14个省级非遗项目和保护区获得国家和省级的专项资金补助,分别是:市文化馆的“纳西族东巴画”;古城区的“纳西族白沙细乐”、“纳西族热美蹉”、“黑白战争”、“纳西族服饰”、“纳西族民居营造技艺”;玉龙县的“塔城乡署明村纳西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纳西族东巴舞”、“纳西族勒巴舞”;永胜县的“他留火草纺织技艺”、“他留人传统文化保护区”和“汉族洞经音乐”;以及宁蒗县的“瓦拉别纳西族(摩梭人)传统保护区”和“拉伯乡普米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0年丽江市文化馆在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建立了“东巴画传承培训基地”,建立6年来,培训了6批东巴学徒和传承人。培训基地已具备教学、陈列展示、师生宿舍、卫生设施、食堂、室外活动场、祭祀活动场、篮球场等设备设施,为长久性的培训传承活动搭建较好的平台。基地已在市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肯定,已成为传承保护的范例。

  古城区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沙细乐》《热美蹉》都来源于传统丧葬习俗,因此在保护方案的实施中就特别注意与基层行政机构(乡、村级)充分沟通交流,大力提倡恢复村里婚丧民俗活动中的组织、演奏传统。仅2014年度《白沙细乐》黄山安乐传习点、福慧传习点、金山东元传习点、德为传习点等传习队伍在本村及附近村社丧葬活动演奏场次就不少于65场,参与者900人次,听众估计达3000人;《热美蹉》大东建新村、大东文明村、大东热水塘村、大东白水村等活动达26次,参与者估计1200人次,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宁蒗县瓦拉别纳西族(摩梭人)传统保护区项目2011年获省级保护资金20万、2015年又获20万用于保护区展示室的建设,规划自从实施以来,着力保护了濒临消失的摩梭文化,母系社会形成的独特民族风貌也得以延续保留。永胜县“他留人传统文化保护区”同样在2014年获省级非遗专项资金的补助20万,这笔资金用于保护和扶持他留人传统手工技艺如火草纺织、传统音乐,他留人传统民俗等独特的他留文化,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多年来,丽江市非遗保护工作已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长期稳定的传承基地已经规范的建立,传承人队伍已经形成,理论研究已向深度发展,调查、宣传、交流、培训已经常态化,保存与传播已朝多媒体和数字化发展,社会参与保护的格局已初具条件,民族自身的保护意识已逐步形成。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按照上级的要求和相关规定,遵循民族的意愿,保护的国家的珍贵遗产。

  近年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出版,对促进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努力建设文化名市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部《名录》收录了自2000年以来至2013年列入市级以上保护的名录和传承人,是13年来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后逐级申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涉及市内汉、藏、纳西(含摩梭人)、普米、傈僳、苗、白等世居民族,覆盖全市四县一区58个乡镇,内容包括传统音乐、舞蹈、器乐、建筑、服饰、宗教、礼仪习俗、饮食、医药、体育竞技、工艺美术等十余种类别。(来源:云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