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是陕西省长城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境内长城总长1500多公里,占全省长城面积的81%。近年来,榆林深掘长城文化价值,加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建设,建成了长城保护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巡查保护,不断推动长城保护和文旅开发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长城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蜚声中外
镇北台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旧时它主要作为于屯兵、瞭望、指挥作战为一体的塞台。建筑整体呈正方梯形,外砌砖石,内夯黄土,方正整齐,雄伟壮观。登上台顶,百里景物尽收眼底。作为明长城沿线体量最大的一座军事塞台,数百年来,镇北台与它所依托的主体工程—万里长城,一起承担着延绥镇八百多公里的边防重任,肩负着化止干戈、创建祥和边关的使命,为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提供了交流平台,因此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今天,镇北台虽已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但其底蕴深厚的历史内涵,苍凉凝重的壮观雄姿,每年吸引着众多中外人士前来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和旅游观光度假。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镇北台文管所所长贺泽表示,历经沧桑的镇北台矗立于此,见证了几百年来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生活、共同繁荣,走向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光辉岁月。
数据科技赋能 守护万里长城
榆阳区境内长城主要有明长城和战国秦长城,明长城东起大河塔镇,西至红石桥乡,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全长168.8公里。其中“大边”长78公里,由夯筑的墙体与敌台及马面相连接。“二边”长90.8公里,全部为山险及河险,单体建筑仅烽火台一类。榆阳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负责着该段长城保护工作,现如今该所运用了无人机巡查、“榆林市长城安全巡查与监管平台”APP数据记录与高清视频实时监控,通过数据赋能对长城进行形变、残损监测,无漏洞无死角的及时发现长城墙体变化情况,从而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使得长城保护由“被动抢救性保护”向“主动预防性保护”转变。“我们的工作人员每月对长城遗址全线进行巡查,对徒步无法到达的区域,采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进行巡查;聘用长城沿线50名长城群保员负责日常巡查,他们通过手机软件定位即时拍照上传巡查照片,完成所管辖长城段的巡查工作。”榆阳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淑珍说。
首批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项目落地定边
定边盐场堡长城遗址公园是首批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项目,项目依托国家级重要长城点段——明长城盐场堡镇段进行建设,以大漠边塞风光展示为主旨,以长城遗址为中轴,建设文旅融合、休闲主题文化公园。长城遗址公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和主题陈列馆,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幕墙工程即将招标建设,预计9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定边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副局长蔡生智表示,接下来的二期工程主要包括长城展示带、景观、绿化等工程,目前已完成设计,即将招标开工建设,他们将倒排工期、狠抓工程质量,确保长城遗址公园项目按期完成。
多措并举 让长城文化真正地“活”起来
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时,榆林把保护文物作为首要任务。过去五年,完成长城本体保护修缮工程20多个,投入经费将近2亿元。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城保护行动方案》等,长城沿线各县市区也制定了《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制度规定。同时,榆林长城保护实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已有10年时间,即长城沿线县市区每月至少巡查1次长城、每个乡镇设立1个长城保护工作站、每十公里至少聘请1名长城保护员、每一公里至少设置1个长城保护标识(2024年要求提高到每500米1个)。全市目前共设有68个长城保护工作站,聘用长城文保员305人,设立长城保护标识1.4万多个,2024年计划增加保护界桩9000个,部分县区已完成长城围网工程。
“我们长期开展长城安全巡查工作、加强长城保护宣传、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直以来,榆林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利用工作,通过这些一系列举措,让长城文化真正地‘活’起来。”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主任姬翔月说。(胡少鹏 闫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