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把对生活的愿望都绣在绣片上,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宁强羌族刺绣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宁强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不久前,由陕西省宁强县委、县政府以及西安华中光影文化传媒、西影传媒出品的电影《云朵上的绣娘》首映礼举行。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电影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将羌绣产业以光影的方式进行讲述,引发人们对宁强羌绣及羌族文化的关注。
进社区培育“绣娘”,不断壮大“指尖经济”
“听说金牛社区举办羌绣技能培训班,我以前绣过鞋垫,有点基础,想再提高一下手艺,就过来报名了……”40多岁的王女士说。前几年,她从10多公里远的南坪搬迁至金牛社区居住,丈夫外出打工,而她如今不出门也能靠羌绣手艺增加收入。
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金牛社区多功能会议室里,50多名“准绣娘”在这里接受羌绣培训。来自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的羌绣老师刁小艳,从羌绣的起源、绣片选择、图案设计以及针线搭配、针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成立于2015年的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羌族刺绣传承保护、技艺培训、加工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文化公司,旨在保护、发展、传承羌绣文化,以“文旅产业+职业技能培训+非遗传承保护”为经营模式,走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并进的新路子。
近年来,在宁强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该公司先后在汉源、大安等镇街建立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成立了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开办了3个社区工厂,研发了300余种羌绣产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进社区、进院落、到地头的方式,开办羌绣技能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绣娘6000余人,带动留守妇女灵活就业1300余人,有200余人在公司稳定就业。公司年产值由2015年的300万元,增加到2022年底的1600余万元。
近日,记者在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社区羌绣传习所内看到,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绣娘正在飞针走线赶制羌绣绣品。绣品上不仅有传统的万字格、羊角花、团花等,还有飞机、舰船等定制图案。这些作品造型灵活多变、特色鲜明、富有时代气息,显现了传统技艺与生活潮流的结合。
进校园传承文化
“我们举办‘羌韵’微课堂,邀请羌绣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讲解羌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特征和羌绣的起源、典型针法、图案、构图等,给学生传授羌绣技艺。”宁强县北关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宁强县被纳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调动了各学校参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宁强县北关小学作为全县3个“羌文化普及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要求,率先开展羌文化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编制校本教材,成立多种社团,把本土羌族非遗文化同基础学科深度融合。
近年来,宁强县北关小学主动邀请相关部门和非遗专家进校指导,先后成立了羌音合唱团、羌舞舞蹈队、“羌纹”木刻版画工坊、纸上花园剪纸、羌族茶艺社等,经常性开展羌文化传承和保护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羌族特色技艺,还提升了传统文化修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2022年,宁强县北关小学校长胡自立负责的“羌韵”特色课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认定为陕西省中小学精品课程。
“我们全面开展羌文化进校园工作,为小学编写《羌文化简明读本》,率先在县城北关小学、南街小学、职业中学展开试点,将羌族歌舞、羌绣、羌族木雕(木刻版画)、民俗剪纸作为教育传承的载体,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培训指导,发展木刻版画工作坊和羌绣、羌舞、羌音合唱等团体,已经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宁强县文管所所长、宁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组副组长李三煜介绍。
擘画发展蓝图
宁强羌族刺绣是宁强县的文化名片和当地绣娘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既增加了绣娘的收入,也传承推广了羌文化,让羌绣逐渐走俏海内外。“我们正在打造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致富带头人”、宁强县羌族刺绣传承人、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琴说。
据悉,苏陕协作项目、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宁强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已于2022年9月开始动工,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380万元,已完成5346平方米的主体建设,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入使用。“产业园建成后,将集文化产品加工、销售、研学教育、民俗体验、培训交流、发展收藏等功能于一体,推动羌族刺绣技艺这一非遗项目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教育等进行传承与传播,更好地壮大羌文化产业。”王小琴说。
宁强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贺平表示,全县的文化工作者将不断壮大包括羌绣在内的特色文化产业,在非遗保护及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全面发力。(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