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山西人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每逢传统节日,山西各地城里乡间总是忙着搭台唱戏看戏。2月19日元宵节,记者跟随来自吕梁市晋剧院、市青年晋剧院的100多名文艺工作者,到汾阳市杏花村镇送戏下乡。
下午4点,距正式演出还有3个多小时,在杏花村小学的空地上临时搭起的戏台前就围满了人,大家早早赶来抢占“最佳观戏点”。与往年相比,观众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前几年镇上唱戏,都是我们这些‘背凳凳、拄棍棍’的人在看,现在不少年轻人也爱看晋剧了,这是好事。”现场一名老戏迷说。
傍晚7点30分,锣鼓声起,戏幕拉开,演出正式开始。据了解,本次送戏下乡,演员不仅准备了《满床笏》《寿州救驾》《扈家庄》等晋剧传统经典剧目,还带来了红色经典剧目《刘胡兰》,希望通过弘扬永不退缩的“刘胡兰精神”,鼓励基层群众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
台上,一出出精彩剧目好不热闹。台下,观众看得真切、听得过瘾,现场不时爆发阵阵喝彩声。走进后台,尚未上场的演员在道具箱旁或坐或站,在休息的间歇抓紧时间与亲朋好友联络。演员高冬梅已怀孕6个多月,依然坚持下乡演出。趁着等戏的空当,她拍下一张圆月的照片发给丈夫,用月圆之夜的景色来诉说思念。
演出结束已是夜里11点,和不舍得离开戏台的几名老戏迷聊了聊接下来几天还要演出的剧目后,吕梁市晋剧院、市青年晋剧院总院长王承评赶紧招呼演员休息。大家都统一住在杏花村镇文体活动室,楼上楼下共400多平方米,100多人带着各自的铺盖打地铺。赶路、搭台、候场、演出……大家整日都在连轴转,终于能休息一下,不一会儿,100多人的“大卧室”便陷入沉寂,偶尔传出几声咳嗽、呼噜。
“这次的住宿条件还算不错,我们平时送戏下乡大都是去路途偏远、生活条件艰苦的山村。冬天,我们睡过四处透风的毛坯房;夏天,不时有虫蚁爬进被子……后来时间久了我们也都习惯了。”演员郝瑾钰表示,为了基层群众,吃这些苦都是值得的。
“送戏下乡时,大家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不少演员累得都演不动了。然而,每当看到村民们翻山越岭、带着干粮来看戏,大家都会坚持以最饱满的热情完成演出。”抓饭直播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领衔主演梁桂星说,“有些村民一年到头就盼着能热闹地看几场戏。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会为之奋斗一生。”
此次送戏下乡,是吕梁市晋剧院、市青年晋剧院多年来扎根山区、服务农民、唱红乡村文化大舞台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吕梁是革命老区,也是山西省最贫困的地区。为了助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近年来,吕梁市晋剧院、市青年晋剧院每年都有9个多月在基层演出,演出场次超过300场,足迹遍布吕梁市的山村窝铺、沟沟坎坎,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剧团”。王承评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吕梁市晋剧院、市青年晋剧院积极探索,在确保经典剧目质量不减的基础上,还新创、移植了多部剧目,如大型古装戏《梨花归唐》《御碑记》,红色经典剧《红色湫水河》《刘胡兰》《吕梁儿女》,大型现代戏《红肚兜》等,初步形成了“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练队伍”的可喜局面。
结束了在杏花村的演出,队伍又奔赴下一个地点。吕梁市晋剧院、市青年晋剧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前行着、坚守着。(杨渊 郭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