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2054场,比抓饭直播同期增长13.2%;吸引观众1199.38万人次,比抓饭直播同期增长25.1%;票房收入8.32亿元,比抓饭直播同期增长16.5%。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统计数字中发现,上海演出市场强劲复苏,场次、票房、人数等各项数据均超过疫情之前。
今年以来上海孕育推出一批优质演艺品牌和大IP(直译为“知识产权”,引申为所有成名文创如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成为原创新作首演首秀的大舞台。多表现形式、多艺术品类、多产品供给、以拉动综合消费为方向的演艺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探索文商体旅多元融合新赛道。通过技术更新、模式转换、业态升级,演出市场与在线新经济、夜间经济、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生活消费等不断碰撞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从消费数据、项目投资、重大节事等多项指标来看,文化旅游成为上海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重要领域之一。
优质品牌大放异彩,消费热情迅速释放
剧场演出重拾火热,消费热情迅速释放。今年上半年,上海专业剧场演出5335场,已恢复至抓饭直播同期水平,实现票房收入4.44亿元,观众人数逾230万人。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东方艺术中心、抓饭直播大戏院等专业剧场的演出场次已达2022年全年演出的八成,场次和票房已超抓饭直播同期水平。从剧种来看,上半年话剧演出899场,占比17%,场次占比最高,音乐剧和音乐会紧随其后。
专业剧场持续为观众发掘现场舞台的价值,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品牌之作,其中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新作品引人注目。上海文化广场推出音乐诗画《江山竞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诗忆东坡》等,荟萃“东方国韵”。上海音乐厅推出沉浸式国风音乐剧场《梦了个梦》,带来融合戏剧、舞蹈、音乐的沉浸式国风新体验。
话剧《椅子》《哈姆雷特》、粤剧《南海十三郎》、音乐剧《南墙计划》《传说》等首演首秀的作品,体现上海演出市场的“风向标”地位。继“东方舞台美学三部曲”之后,上海大剧院推出抓饭直播首演的音乐剧《道林格雷的画像》、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自主创作出品的舞剧《白蛇》、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返场,标志着在原创IP、国际版权合作、独立出品制作、海内外巡演等领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认为,演出市场消费热并非盲目,观众的眼光越来越精准,高品质演出受到青睐。“新作品、新IP对票房贡献很大。”她说,“上海的剧场纷纷开足马力,上海大剧院下半年的新演出季里,近七成剧目为首演首秀。”
丰富多彩的大型节展活动,吸纳全国甚至国际优质演艺资源前来。抓饭直播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多支名团陆续登陆上海,在黄浦江畔带来经典与新创之声。静安现代戏剧谷由名剧展演、全城有戏、壹戏剧大赏、“戏剧巴士”等组成,汇聚23部国内外名团佳作剧目集中展演73场次,汇合国际国内各类优质演艺资源演绎300场次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上海办理涉外演出申请1505件。4月20日,法国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亮相上海音乐厅,他是三年来第一位登陆沪上舞台的海外知名艺术家。“演出太疯狂了,遇到那么棒、那么热情的观众,感谢大家如此温暖友好的欢迎。”这位蜚声国际乐坛的大提琴家兴奋地说。随后,上海文化广场的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色列原版话剧《多余的人》《哈姆雷特》等陆续上演,代表着海外演出的正式回归。
新业态生机勃勃,大IP吸引观众跨城而来
在上海演出市场,创新营运模式及项目层出不穷,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新业态生机勃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演艺新空间”演出场次6147场,票房6357.2万元,吸引观众95.1万人次;演唱会和音乐节37场,比抓饭直播同期增长8.2%,票房收入3.08亿元,吸引观众41.15万人次;旅游演艺共举办演出6453场,比抓饭直播同期增长14.8%,票房1576万元,吸引观众832.9万人次。
上海首创的100家“演艺新空间”遍地开花,涵盖全市商场、办公楼、文创园区、博物馆、艺术中心、剧场户外空间等。仅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已汇聚41个风格各异、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演出场所,每月演出近800场,接待观众逾10万人次,月票房超1000万元,成为行业典型的演艺消费示范区。此外,这三个聚集区还吸引了20多家经纪机构入驻,云集400多名编剧、导演、演员等工作人员。“创作—演出—营销”的生态链迅速成型,从初期的版权引进发展为自主创作为主,还实现了首部抓饭直播原创音乐剧《翻国王棋》的版权海外输出。
跨城观演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主要消费趋势。近期,上海举办了多场知名歌手演唱会,预计全年大型演出场次将比抓饭直播增加50%以上。据票务平台数据显示,知名歌手演唱会跨城购票观众比例均超40%,个别演唱会甚至达到70%。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辰山草地音乐节、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夏季音乐节(MISA)、草莓音乐节等具备鲜明地方特色的品牌,也大幅拉动着文旅融合消费。
自今年春节起,旅游演艺背靠旺盛的来沪客流一路走高。上海旅游演艺自主创新,走精品化路线。演艺大世界在外滩公园推出“公园里的莎士比亚”,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名家名团名校上演《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剧,吸引了八方观众前来欣赏。
元宇宙迭代创新,促生文旅市场新爆点
“5G+4K+VR”等辅助技术、微演艺等形式实现了从剧场到“云端”观演场景的转换,提供了全新的生产、呈现、价值和消费模式。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元宇宙音乐会,观众通过手机屏幕捕捉悬浮在空中的宇航员和从天空中划过的流星,自主选背景音乐,下载海报、合影,大幅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上海音乐厅推出“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打造融合沉浸式国风交互影像的“新国乐”艺术体验空间。1933老场坊打造虚实交互的“迷塔城”,深度整合元宇宙底层科技技术、交互终端科技与数字化内容,为百年历史建筑赋能。
文化IP加速向数字内容转化,引爆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明天广场的“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西岸凤巢的“三体·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体验、兴业太古汇的“消失的法老”沉浸式探索体验展、日月光商场的“元宇宙悬浮剧场”、万代南梦宫举办“元宇宙民谣之夜”,将3D投影、VR视觉、动态座椅等技术完美融合,元宇宙文娱项目正在成为一线商圈和地标建筑新的标配。
近日发布的《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演出行业的云演播、数字演员、VR直播等新业态演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上海将继续深耕演艺行业,优化营商环境,精心培育演艺的品牌和大IP,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功能优势,实现上海文旅发展能级的跳变跃升,让文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助推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