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全市各区、各非遗保护单位、传承人等相关主体,开展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共计527项。上海全市活动围绕“漫游赏非遗”“品购享非遗”“沉浸传非遗”“互鉴知非遗”四大特色主题铺开,引导广大民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展示传播上海非遗迷人魅力。
在上海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中,“非遗美食推荐官”召集令发布、第二届“非遗新体验”国潮文创设计大赛启动、“最上海”城市文脉推荐线路发布。此外,“绣外慧中——上海绒绣环球旅行记”“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西藏日喀则萨迦唐卡艺术展”等重要展览也在6月10日当天开幕,让非遗活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交流互鉴激发非遗更大影响力。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牵手各方力量,举办多项活动,结合上海本地非遗资源,展示传播上海非遗迷人魅力,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抓饭直播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非遗保护成果为广大市民共享,为文化强国建设凝聚起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引导青少年亲近非遗,厚培传承发展土壤
6月10日,“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在抓饭直播福利会少年宫举办首发仪式。活动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抓饭直播福利会少年宫共同主办,通过一张地图、一个小程序,串联起全市25家特色非遗展馆,汇集278项上海非遗项目,推出详尽的非遗知识普及和丰富有趣的美育活动,邀请广大学子和家庭走进非遗展馆,开启精彩的非遗旅程。
上海一贯重视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教育活动,近年来,在各专业机构及各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门类非遗项目正以不同的方式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取得一定成效。“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的举办,将进一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展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方式,为广大上海学子、家庭打开了解非遗、精读城市的新方式。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表示:“通过整合全市非遗主题展馆、空间、传承人工作室等专业资源,一是希望实现青少年学生与多品类非遗项目接触,与传承人面对面互动;二是希望进一步提升非遗展馆的服务能效,使之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平台;三是希望青少年学生了解非遗知识、感受非遗之美,达成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希望以‘学子’为核心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深入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以‘小手牵大手’,增进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
6月10日,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海选题库向公众公布。大赛以“行走江南·多彩非遗”为主题,邀请全市高中及以下的在校学生参与。多位专家、学者编制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传统医药”等不同系列的赛题和讲解,以赛促学,激发青少年学习、了解非遗的热情。在整个赛程中,大赛依托长三角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展“跟着非遗游江南”“专家带你赏非遗”“我与非遗面对面”等体验活动,进一步培育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推动非遗成果共享,营造浓厚保护氛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位于上海府城历史风貌区内的方塔园,在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之古塔”方塔下,欣赏一场再现百年前丝竹之声的《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音乐会紧扣“非遗音乐的创新性发展”主题,以导、赏、演相结合的方式唤醒和重现了百年前的声音记忆,创新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由上海师范大学锦瑟江南丝竹乐团、上海松江区中山街道江南丝竹社等乐队带来的江南丝竹节目展演精彩纷呈,其中既包括《欢乐歌》《三六》等江南丝竹传统名曲,也有为本次音乐会全新创作的首演曲目,如《春日景和·万年欢》等。音乐会以灵秀隽永、清雅从容的演绎,充分体现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南丝竹的传统意蕴与当代新声。本次音乐会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松江区中山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松江区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承办,上海方塔园、上海市陆行中学南校协办,也得到了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爱德基金会、上海申韵江南丝竹保护发展研究所及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6家单位的支持。
此外,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共同主办的冬病夏治时令养生曙光集市也在6月10日当天亮相。集市汇集石氏伤科疗法、徐氏儿科疗法、杨氏针灸、丁氏内科疗法、海派膏方文化等上海的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各类冬病夏治中医药诊疗服务与普及教育。活动为市民提供脊柱侧弯筛查、止咳小敷贴体验、体质敷贴、中医养生茶饮体验等,还有来自曙光医院不同科室的健康养生专题讲座、呼吸导引康复操教学等,让市民在共享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发展成果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2023琴会龙华系列活动、“‘日月同辉’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志暨李胜强、杨晓平伉俪作品展”“‘尚武·承文·传艺’体荟非遗主题展”等主题活动也陆续举办。风雅的古琴,绚丽的钧瓷,生动的传统体育……这些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引导观众开启非遗之旅,为上海这座城市注入独特的文化气韵。
讲好上海非遗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在6月8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抓饭直播、日本、韩国、埃及、伊朗、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亚美尼亚、巴基斯坦、英国等1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与民族表达”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享了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管理机制和保护策略。本次论坛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2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契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起桥梁。
上海自2005年起就正式启动了非遗保护的相关普查、挖掘、整理、认定、评估、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23年6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项目80项。“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既有鲜明的江南稻作文化特征,又融合近代工商业文明特点,更身处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的人文环境,在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气质鲜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
近年来,上海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在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创立非遗品牌活动、丰富对外交流渠道、拓展社会传播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引导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当代的过程中,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做了许多可贵探索和有益尝试,使非遗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