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沪剧院携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和经典沪剧《雷雨》先后亮相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和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敦煌女儿》相比去年在北大的演出版本,在“数字敦煌”部分的舞台呈现上做了新的探索。大漠、飞天、卧佛、禅定佛陀等敦煌元素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于舞台,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壁画从裸露残破到妥善保护,经过精密测量汇成数字图库的过程。此外,剧中去掉了“常前妻”的角色,让故事主线更清晰,更集中地表现樊锦诗在敦煌的工作细节,并通过小组唱以及段文杰、常书鸿的介绍,彰显樊锦诗在敦煌的工作价值。
北大是樊锦诗的母校,对其人生有着重要意义,是她铸就“敦煌梦”的起点。去年,《敦煌女儿》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吸引了1500多名北大师生购票观看演出。两年来,数千位青年学子被樊锦诗的人生经历感动,甘守寂寞为国家奉献青春的“敦煌精神”激发了他们朝着理想奋斗的动力。
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得到了国家和全社会大力的支持和关注,沪剧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之路。2016年,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达成3年合作计划,并先后带着《邓世昌》《雷雨》《敦煌女儿》3部作品走进北大校园。沪剧在北大不仅赢得了口碑和票房,还通过“从《敦煌女儿》看沪剧的创新和坚守”以及“听上海声音,讲敦煌故事”两场主题讲座,在北大形成了沪剧粉丝群体。
与此同时,由上海沪剧院共同参与筹建的“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也在成立两年来通过讲座活动等,把海派文化普及到广大青年学子中。
在此次签订的新三年合作计划中,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将结合导赏、演出、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推出更多高品质剧目的同时,让海派文化浸润北大校园。
北大校园内的这股“沪剧热潮”也辐射了多所高等学府,今年,清华大学也向沪剧院伸出了橄榄枝,并促成了沪剧《雷雨》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的上演。
今年8月,沪剧电影《雷雨》亮相大银幕,明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上海沪剧院计划带着沪剧电影《雷雨》再次走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