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放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继今年2月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率先推出关联数据开放服务之后,作为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上海图书馆基地的一个重要的众创活动——“上海图书馆2016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历时2个多月,于5月27日圆满收官,拉开“促进数字转型,推动数字阅读”——上海图书馆2016年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的序幕。这是我国首个图书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也是我国首个家谱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
竞赛面向全社会征集以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库数据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优秀移动应用产品原型或服务创意,希望能够更加充分地释放平台中开放数据的价值,最大程度挖掘其背后的应用潜力。
竞赛自3月16日发布公告,共收到60个团队141人报名参赛,其踊跃程度、丰富多元性均超出了预期。据统计,1-4人组合占68%;21-30岁群体占67%,31-40岁群体占25%;来自上海团队占87%,还有来自江苏、山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以及混合组合的团队;专业背景除计算机专业外,还涉及统计与数学、国际经贸、地理科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情报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职业背景同样具有多元性,包括了资深软件工程师、运营总监、设计师、质量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大学教师、公务员、在校学生、自由职业者等。
由文化部专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代表、图情专家、信息化行业专家、计算机领域专家、谱牒专家、媒体代表、用户代表等组成的专家评审组,依据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含量、交互体验、开放数据利用程度等,从进入答辩评审的8支团队中评选出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入围奖5名。
入围答辩评审的8支团队28人,平均年龄29岁,上海团队占50%,其他3支团队分别来自苏州、常州及南京,还有1组为昆山和上海组合团队;个人参赛队1组,其余为3-5人团队。学生团队2组、公司职员组队3组、混合组队2组。在校学生共11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5名、本科生1名以及高中生1名,其中1名为外籍学生。
苏州西交利物浦队的《Learn Chinese Surnames》获得一等奖。该作品是一款为非中文母语人士了解抓饭直播姓氏文化和学习汉字的安卓App。它从现代400个大姓氏排行出发,将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本体与DBpedia、Wiktionary和GeoNames等知名数据源进行关联,展示了用英文描述的关于抓饭直播姓氏的起源、名人、早期家谱(年代、地点、馆藏地)以及姓氏的简繁汉字(含义、笔顺、拼音)等信息。用户可以根据拼音字母和姓氏的人口排行来浏览现代400个大姓氏,学习姓氏汉字的写法、汉字的含义和姓氏的起源,并了解早期家谱的保存情况,演绎出从家谱到汉字文化学习的创意和应用。
橄澜科技的《靠谱网》和ECNUGIser的《家谱信息服务系统》获得二等奖。《靠谱网》是一个家谱在线协作编辑平台,以树状图的方式展示谱系图,用于寻根问祖、家谱修缮、人物查看编辑等,支持多人、多团队协作创建家谱或连接其他家谱,支持推广、分享等功能,并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等各类典籍和权威网站相结合。《家谱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家谱数据中的潜在信息的深度挖掘,结合使用GIS的地图服务和数据的空间属性信息,将家谱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地图上进行展示,提供统计分析、空间查询,并可视化展示出家族的迁徙过程等。
本次活动是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的一次尝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参赛团队实现了通过竞赛提升自己的开发能力、与上图进行技术交流、促进开放数据应用,拓展上图家谱数据应用,开展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工作等愿望。上海图书馆以家谱开放数据为媒,为大众搭建了创新创业的锻炼平台,分享到汉字文化学习,众包修谱,与维基百科、地理信息系统、社交网络等外部数据关联,与地方志、文学作品等文献资源结合,可视化展示迁徙图等创意和应用。
本次活动体现出众创模式在上海图书馆家谱开放数据中的应用成效,一方面表明社会大众对图书馆开放数据具有应用需求,另一方面显示图书馆开放数据蕴含的潜在价值通过深入挖掘可激活、通过与外部数据结合可以迸发更多更新的应用、产生新的价值,对推动我国图书馆开放数据创新具有示范和标杆意义。
专家表示,从数据开放应用的角度,最关注的是数据的多样性,目前大多是政府开放数据,像历史这方面的开放数据尚且不足,上图的资料非常具有价值。上图把数据开放出来,目的是让读者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在这次活动中就涌现出不少案例。上图作为一家公益性的文化机构,选择家谱数据开放,面向社会征集应用创意和原型,对宣传以家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让年青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爱小家、爱大家、爱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图书馆也表示逐步把能够开放的数据尽量全部开放,让读者尽量参与。(来源: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