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成功举办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
发布时间:2015.12.17 09:26

    为开掘戏曲的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建立青年戏曲人才展示平台、青年戏曲观众培育平台、全国戏曲合作交流平台,12月1日至6日,首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沪成功举办。来自上海、北京、泉州、台北等城市的6台7场演出引发观众、媒体与专家的观剧热潮与热烈讨论。 
    一、准确定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本届小剧场戏曲节于今年3月正式发布剧目征集消息,共收到来自全国9个省、市和地区的32个报名作品,涵盖12个戏曲剧种。最终,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上海昆剧团的实验昆曲《夫的人》、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小戏《情殇马嵬》、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梨园戏《御碑亭》、台湾国光剧团的新概念戏曲《青春谢幕》和上海京剧院的新编京剧《十两金》等6台剧目入围展演。 
    展演期间,一批青年创作、演出人才引人瞩目。为打破戏曲行业“论资排辈”的陈规,戏曲节申报第一条要求即为参演团队主创平均年龄必须低于45岁。在此次入围的剧目中,青年团队的涌现令人眼前一亮,如《碾玉观音》剧组多数演职人员为90后,《夫的人》剧组启用青年导演俞鳗文、青年演员罗晨雪、谭笑挑梁,《御碑亭》剧组明星演员阵容衬托85后编剧张婧婧。《十两金》剧组出现了三个反串:资深宣传主管高源担任编剧,著名坤生演员王珮瑜担任制作人,著名丑角演员严庆谷担任导演,让人看到青年人才的无限潜力。 
    戏曲节在青年观众中取得了良好反响。初步统计显示,观众群体中,超过80%的人群年龄在35岁以下,50%的观众是第一次观看戏曲演出,多数观众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行政、文化等各领域工作,符合主办方锁定的新观众群体。 
    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引发本市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首演当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刊发大版面重要报道介绍展演剧目。之后,文汇报以“一日一报”的形式,连续刊发头版及文化版重要报道,如《创新剧目探索戏曲更多可能》、《让小剧场成为戏曲传播“暖渠道”》等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其他如东方财经频道《632观察》栏目、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栏目都对小剧场戏曲节相关主创开设专题访谈。东方早报、新民晚报、东广新闻台、上海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刊发播送热点报道,再经过数十家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 
    二、公开公正,评估体系保障艺术质量 
    本届小剧场戏曲节自策划开始就建立起一套公开公正的评估体系,真正保障戏曲节的艺术质量。剧目申报放低门槛,申报不限剧种、不限题材、不限创作进度,更不限申报者为国有或民营戏曲院团、剧组团队、个人等。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的戏曲界专家和视野广、观念新的文化类资深媒体人组成艺术委员会,进行封闭式评审工作,最终投票选出入围名单。展演期间,艺委会还施行“跟踪观摩”策略,有效监督每场演出的艺术质量及演出反响。 
    全部演出结束后,小剧场戏曲节还召开了“戏曲的呼吸与跃动——聚焦小剧场戏曲的困境与突围”主旨论坛,不同领域的专家与青年戏曲人才面对面,进一步总结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专家高度肯定本届小剧场戏曲节的办节模式,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为青年戏曲工作者搭建平台、鼓励探索和创新的尝试表示赞赏。 
    三、促进造血,探索科学有效资助模式 
    为真正激发青年戏曲从业者的创造力,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从设立之初,就制定了经费资助与市场运作相互配合的科学资助模式,设立三条原则:不设奖项不发奖金,以展演交流的形式促进更多创意作品对话与交流;不用演出费买断演出,以票房分成的模式鼓励创作团队参与宣传营销;不搞演出面子工程,以只卖票不赠票的方法激活观众市场的关注热情。 
    小剧场戏曲节在开幕前一月,就取得优异的票房成绩。此次演出票价统一分为200元、120元、60元三档,每场座位在200座至300座之间。7场演出总票房收入12万元,平均每场票房收入1.7万元以上。善于宣传营销、懂得市场运作的部分剧目,都早早售罄,为其他剧目做出榜样,更促使后者在压力之下提升自身宣传营销能力建设。 
    对入围展演的院团,戏曲节给予每人每天100元的生活补贴,并进行票房分成,外地院团还酌情给予交通、住宿补贴。对于委约剧目,主办方根据其申报的剧目规模、舞美方案、演出阵容等多方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资助金额数目。 
    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成功举办,是向探索戏曲发展之路迈出的积极一步。今后,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计划于每年冬季定期推出,力图真正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新人才、新作品的戏曲孵化基地。(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