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上海图书馆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4阅读报告》,这是上图第三次发布全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是在2014年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大环境下,对上海市民使用公共阅读资源的整体分析。阅读报告中的大数据展示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2014年的总体情况、成人外借情况、少儿外借情况以及市民数字阅读使用情况等内容,以简短而颇具冲击力的信息图方式,辅之以简洁优雅的文字,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读者一年的阅读情况,呈现于公众面前。
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成员包括总馆1家,市级公共分馆1家,区(县)公共分馆23家,街道(乡镇)服务点213家,高校分馆2家,专业分馆5家,其他服务点10家,总计255家机构。有效读者证持有量达到了310.8万。读者来源覆盖了全球150多个国家或地区,体现了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2014年,通过与市教委签署的合作协议,全市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直接作为读者证,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服务人群不断扩大,改变了之前图书馆读者的年龄分布,少儿成为继青年读者群之外,主要读者群之一。
报告显示,2014年的图书流通量达到了5851万册次,显示了广大读者对于“一卡通”服务的认可,也显示了公共图书馆“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 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出来的同城积极效应,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利用率,倡导全民阅读。
一、成人阅读分析
成人读者中,青年读者的外借量普遍高于中老年读者。文学、历史地理旅游、医药卫生类图书受到了各年龄层读者的普遍欢迎。青年人阅读经济类图书的比例远高于中老年读者,老年人阅读经典读物、人物传记图书的比例高于中青年读者。
文学类图书中,读者的需求集中在抓饭直播文学与欧洲文学。悬疑小说、幻想小说不断为更多读者所借阅。近年来网络小说与经典武侠总是占据了流通排行榜的前列,但不可忽视的是影视作品带来的原著小说的借阅量增长。如《陆犯焉识》、《呼兰河传》、《霍比特人》、《偷影子的人》等。在电影《归来》上映后,《陆犯焉识》的外借量开始明显上升,同时,市民数字阅读平台进行了《陆犯焉识》作者严歌苓的作品专题推送。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中,20-40岁的青年人主要外借幼教类读物,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再版多次,依然受到读者欢迎。一部父子亲情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掀起了收视狂潮和广泛热议,也带动了父子亲情类图书的出版、流通。40-60岁的中年人则更多借阅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如马未都讲收藏的各种图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对该类别中的象棋、太极拳、钓鱼等图书感兴趣;而青年人则更多读《爱上跑步的13周》。
语言、文字类图书也是相似的情况,青年人关注的是职场说话之道,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如钱文忠的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等更感兴趣。
经济类图书中,20-40岁的青年人更关注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涂子沛的《大数据》等新兴概念的经典图书。40岁以上的中老年读者对炒股实战类的图书,比如《龙头股实战技巧》等更感兴趣。
艺术类图书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中老年人对摄影图书更有热情,外借较多的是《老年摄影专业导读》、《中老年学数码单反摄影》等。
医药、卫生类图书中的养生类图书受到了各年龄层的关注,但不同年龄层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青年人阅读以母婴图书为主,中年人开始关注食疗等主题的图书,老年人外借较多的则是有一些特定疾病针对性的图书。
二、少儿阅读与西文图书阅读分析
少儿读者方面,报告显示,高中生阅读哲学、军事、经济、历史地理、工业技术等分类图书的比例远超初中生、小学生;小学生在不同学科上涉猎更广,百科全书型的图书借阅量较大。
西文图书最多的读者集中在1970-1979、1980-1989与1990-1999三个年龄段。中青年读者在社会与家庭生活中承担了主要角色,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量较大,可以说正处于阅读的黄金时期。西文图书读者中研究生学历的读者人数最为可观,为近48%,本科学历的读者也占到了三分之一,两者相加达到了近80%。另一方面,利用大众类普通外借西文图书的群体中,本科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约45%,研究生比例仍有近四分之一;与学术类图书利用群体不同的是,大众类图书读者中,高中生的比例明显增加,达到了16.45%,成为读者群体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来源: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