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设置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的通知》正式向社会公布,明确指出在全省设置超170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看护工作。由此,山东省成为全国一次性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的省份。齐鲁大地的文物保护体系,迎来又一个坚强支撑举措。
初夏时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56岁的齐长城保护员孙启彬步伐轻快地登上一座山头,眺望隘口对面的绵延山脉。今年以来,无论刮风下雨,孙启彬准时到达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巡查职责范围内的遗址。像孙启彬一样的齐长城保护员,山东还有很多。2022年3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组建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队伍的通知》,依据齐长城沿线七座城市的长度和巡护任务量,全省共设置86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齐长城每天一次的巡护。
根据《关于设置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的通知》的解释,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用于协助政府保护管理没有具体管理使用单位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辅助性岗位。在岗人员须按时对所负责区域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护,在巡护过程中要做好巡查、看护、记录、协助宣传等日常管理工作。
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依据《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统一实行政府补贴,工资标准执行岗位所在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或月最低工资标准,按月发放,并按规定为在岗人员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或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推动设立文物古迹公益巡护岗,是山东省着眼于全省的实际情况统筹做出的决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近一半没有管理使用单位,尤其是大量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价值高,分布地域广,安全风险大,巡护难度大。全省各地通过采取聘请文物保护员、专职安保公司、社会志愿者等方式,对文物加强巡查看护,但仍然存在资金缺口大、人员流动性大、看护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
近几年,围绕文物保护,山东省出台了多项务实举措。比如,山东省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实施文物安全专项行动和“天网工程”,组织各地设置文物保护巡查公益性岗位,壮大文物保护员队伍,严格文物巡查管理。实施“齐鲁文博人才培育工程”,拟5年内培养和引进30名左右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总数达到100名。同时,山东省对文物价值高、具有教育意义的古遗址古墓葬,通过原址保护、环境整治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实施保护利用。加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到2025年实现20个以上考古遗址公园对公众开放。
2023年,山东省各市可根据文物分布实际情况,在满足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巡护需求的基础上,调剂文保单位巡查看护公益性岗位用于周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巡护工作。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省将强化部门沟通协调,督促各地尽快将岗位人员认定补齐,做好业务培训,规范岗位管理。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营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