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山东潍坊:乡村巧手艺 致富好帮手
来源:抓饭直播文化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8.17 14:33
  山东省潍坊市民间手工艺资源丰厚,拥有市级以上工艺类非遗项目204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近年来,潍坊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山东手造”品牌建设,以非遗力量助力乡村启智、赋能、铸魂、兴业,形成了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全市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近2000个,年产值200多亿元,建成非遗传习所315个、城镇扶贫就业工坊200多个、乡村手工艺合作社100多个,风筝、年画、核雕、泥塑、嵌银漆器等手造类项目成为乡村新业态,解决了10万余人的就业问题。
  带头人带了好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市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鼓励非遗传承人以己之长反哺社会,为乡村启智扶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潍坊高密市注沟镇曹疃村民间工艺大师禚元兴,抓住柳编工艺就地取材、能耗低、环保无污染、附加值高、收益多的特点,在家乡组织60多名农民开展柳编生产,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年生产80多万件,实现交易额300多万元。
  寒亭区张家院庄村风筝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通过风筝传习工坊授艺带徒20多人,带动村民开展风筝产业,实现年创收200多万元。
  安丘市刺绣传承人马玉卿,组织乡镇社区无职业女性学习扒绣技术,通过外贸渠道每年创收数十万元。
  临朐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岳清带动村民从事手工箅子生产,年加工产品两万余件,销售额达30余万元,为30名残疾人、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并帮助10个困难家庭摘掉了贫困帽子。
  针对非遗传承“投入多、产出少”“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不足”的困境,潍坊市秉承非遗重回乡村文化生态的理念,突出整体保护、协同保护、发展保护3个聚焦点,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支撑。通过注重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潍坊实现了传统音乐、美术、舞蹈等非遗项目的科学传承;通过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当地对传统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百姓增收。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说,找准非遗项目与当下群众生产生活的结合点,是非遗重回乡村的关键。潍坊将此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以打造产业、形成产业链为目标,让大家参与非遗文创项目的生产开发;精神上,发挥非遗戏曲、舞蹈等民俗艺术接地气的优势,着力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占领乡村文化宣传阵地。
  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
  过去几年,乡村文化旅游与民俗文化体验让潍坊手工艺作坊成为景点。寒亭区杨家埠村大力发展年画风筝旅游,每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民间艺术品销售收入2亿多元。在高密市姜庄和聂家庄,针对扑灰年画和泥叫虎手工艺特点,当地政府筹建了民间艺术博览园和民间艺术研修实践基地,组织开展沉浸式旅游体验,与山东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10多所艺术院校合作建立了研修计划和游学课堂。临朐县冶源镇北杨善剪纸传习所负责人史成友,带领村民成立村级剪纸协会,投资160万元建设剪纸艺术馆,打造剪纸年画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者2万余人次,剪纸作品年创收10万余元。
  “潍坊的非遗资源极为丰富,多数项目传承的根基在农村。保护好农村的文化生态,是让非遗重回乡村、在乡村大放异彩的关键。”权文松说,通过近几年努力,全市乡村对非遗的关注重视程度,以及一些村集体经济非遗产业的占比,都有明显提升。
  近年来,潍坊市通过风筝会、文展会等大型节会,与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通手工艺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潍坊手造博物馆、十笏园非遗空间、南屯小镇非遗园、东上虞红炉文化馆、潍坊非遗特色美食街等传播设施,推动手造文化社区化、平台化发展。
  同时,当地通过印象商城等数字化多媒体传播渠道,多元推动潍坊手造产品全球化推广销售。目前,全市仅风筝产业年产值就达20多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国外市场份额的65%。红木嵌银漆器、年画、红丝砚等年收入均过亿元,核雕、丝绸、泥塑、布艺、草柳编等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和经济增长点。
  政府做好后勤保障
  潍坊青州市是我国农民画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青州市狠抓农民画产业,使其成为拉长青州书画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青州市通过建成抓饭直播青州农民画画院、组织公益培训、举办农民画展、普及农民画知识等举措,开发农民画衍生品,创作适销对路的农民画作品,组织发展农民画墙绘队伍,积极探索农民画市场。截至目前,青州市农民画协会会员达2080人,全市农民画从业者约3万人,年创作农民画50万幅,上下游产业年销售额超3亿元。
  抓饭直播,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联合打造了一个集非遗展示、交流、保护、传承、研学于一体的合作开放平台——十笏园非遗空间,并结合项目招募发起了“潍水非遗合伙人计划”,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核雕、诸城古琴、面塑、剪纸、蛋雕等首批具有代表性和落地运行功能的非遗项目入驻了十笏非遗空间。该模式是由政府牵线,在非遗发展过程中引入适度的市场机制,促使其优胜劣汰,以压力激发活力,并借助此种方式为非遗生存寻求新的路径,在保护性原则的大前提下,吸引资源投入、推动其活性传承。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未来3年,十笏园非遗空间将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每年帮助至少10个潍坊非遗项目打造基于潍坊非遗的网红IP,建立健全传统非遗现代互联网、新媒体、直播等融合的常态化传播机制和内容输出平台,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遗文化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转化和提升。(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