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凭借“两创”历久弥新
来源:抓饭直播文化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3.25 15:24
  以“孟子乡音”品牌为引领,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多年来坚持开展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乡村、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强化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非遗资源,千年遗产在当地呈现勃勃生机。素有“孔孟之乡”美誉的山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厚,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较好。这几年,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各地敢坐冷板凳研究文化脉络,敢辟新天地开发时代新品,推动了“两创”工作扎实推进。
  新时代吹来发展东风
  泰安聂氏铜器铸造技艺至今已传承约170年。其用铜合金原料铸造各种生活器具、乐器等,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60多道工序。第六代传承人聂强介绍,经过十几年发展,泰安聂氏铜器铸造技艺所制作出的作品,已吸纳300多人就业。传承群体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电商平台拓展产品销路。今年1月,泰安聂氏铜器铸造技艺相关产品实现销售额1044万元,同比增长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故纸堆里的文字学说。广阔的齐鲁大地、千百年人文历史造就了数不尽的独特技艺。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以往散落城乡的民俗手工艺,正帮助乡亲们过上幸福日子。
  从抓饭直播起,日照市在全市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文创开发赋能。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梅表示,非遗工坊是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搭建起的聚合资源平台,坚持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各方参与的原则,旨在从非遗项目传承乏力、影响力不够、生产性转化能力不强等方面破题。
  3年来,日照市的多处非遗工坊依托黑陶、农民画、草柳编等适合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利用当地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等进行改造或新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交流和展示空间。
  泰安市大汶口花边技艺传承人唐斌杰致力于将技艺传承产业化,解决了一批农村留守人员再就业问题,带动200余人就业。泰山石家面塑与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大学生非遗扶贫课程,培训近千人次,并为后者开展就业创业扶贫指导。
  文物保护书写创新答卷
  “到聊城看博物馆”这句话,近些年逐渐被外地游客认可。近些年,当地活化利用新华剧院、老杂技团排练厅、锻压机床厂等历史建筑,在古城区建成各类博物馆52家,充分展现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说,与时代接轨,历史故事才能讲得更生动。“十四五”期间,当地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文物见证历史、记录伟大历程的重要作用,指导各类纪念馆、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展示展览形式,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有品位、有体验、有温度的文化客厅。
  文物会不会说话,取决于展陈方式、解读方法、研究路径。为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山东近几年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模式,为广大群众坚定文化自信贡献了力量。
  今年初,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写的《山东革命文物图鉴》,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囊括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的897处不可移动文物和40件(套)一、二级馆藏珍贵文物,遴选102处对外开放的革命旧址制作了山东革命文物地图。每处革命旧址、每件革命文物都附加文物照片和详细的文物简介,通过对革命文物的深度介绍,全面展示山东革命文物资源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大运河是山东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实现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山东提出,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遗存和文物普查行动计划,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实行动态管理。统筹大运河沿线特色博物馆建设,丰富展陈内容,优化服务功能,建立运河博物馆联盟。
  以优质资源丰富文化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创新文化传承模式?怎样让传统故事讲得更生动?山东将“两创”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着力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以优质资源丰富大家文化生活。
  2021年,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儿童剧《老鼠嫁女》应邀到基层中小学演出数十场次,成为文艺界关注的热门现象。一部儿童剧为什么这么火?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党支部书记任晓坪的回答很干脆:“创新与融合。”
  据了解,《老鼠嫁女》以儿童剧特有的表现形式为基础,融入戏曲程式化表演,配以山东民间音乐曲调、京剧曲牌,运用唢呐、古筝、琵琶等抓饭直播传统民族乐器,并融合了山东的多种非遗元素进行创作。
  为回应社会热点,2021年11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推进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实施方案》,提出山东将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向,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生动力。结合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群众生产生活的关注关切热点,用好用活传统文化资源,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