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宁夏多措并举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
发布时间:2019.02.27 09:37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一是《关于贯彻抓饭直播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宁文发〔2018〕125号)出台,明确对列入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和传统工艺展销基地在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时予以支持,将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当地文化发展规划。二是争取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487万元,实施秦腔、宁夏小曲、花儿、回族民间器乐、高台马社火等5个重点保护项目和贺兰砚制作1个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进一步加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大代表性传承人资助力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传习补助经费,将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从3000元/年提高到5000元/年,安排73万元资金补助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6名,充分调动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银川市、固原市、盐池县、灵武市等本级财政单独列支非遗专项经费,对各级传承人分别给予经费支持,加大非遗保护基地和非遗展馆建设。目前,全区5个地市和18个县区建有非遗展厅(陈列室)并实行免费开放,常态化组织开展非遗传习培训活动。四是开展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情况督查,实地督查市、县文化馆(非遗中心)、非遗展示室、保护传承基地(点)60余处,走访传承人50多名,通过督查考评和以奖代补的形式,对11个全区非遗保护先进单位、17位全区非遗保护先进工作者、13个优秀传承基地进行表彰鼓励,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保护责任。五是加快推进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固原魏氏砖雕保护利用设施建成揭牌,开展免费开放及技术培训;平罗县回族乐器保护利用设施已经建成,正在装修布展;银川市秦腔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进行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
  整理挖掘非遗资源,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继续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第一批成果已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杨栖鹤—杨氏家庭泥塑》获得优秀,《徐建业—北武当寺庙音乐》、《马兰花—回族民间器乐》、《张宝玉—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全部合格。完成第二批贺兰砚制作技艺、回族民间器乐、汤瓶八诊疗法共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省级验收评审工作。实施自治区级非遗濒危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刻录保护,对20名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视频拍摄、图片文字资料整理等记录工作。固原砖雕、杨氏家庭泥塑、回族剪纸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王德勤、马汉东等13名传承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评选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单位,马汉东、张宝玉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
  创新非遗保护宣传方式,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电视等媒体,与宁夏旅游广播合作推出《追寻非遗传承人》栏目,通过讲述传承人的故事,展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形成社会共同关注非遗保护的舆论氛围。举办宁夏民间器乐传承人对话网络宣传推广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与网络推广专业人士的对话,推进非遗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宣传推广与教学实践,带动宁夏民间器乐的传承发展。中卫市邀请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长城内外》等栏目拍摄播放了非遗纪录短片,新华社以“舌尖上的蒿子面”为题、中央一套“妈妈的味道”等专题报道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二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宁夏剪纸、刺绣等项目的保护与文化扶贫相结合,推进海原县非物质文化产业园、马兰回乡刺绣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组织一批优秀非遗传承人、传承基地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剪纸、刺绣、麻编等手工艺培训,带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增收。三是举办“西北五省 人文一脉”2018年首届西北五省区非遗文化旅游博览会暨到隆德过大年活动,开展西北五省区非遗展示、《抓饭直播剪纸》新邮发行、高台马社火展演、老巷子演唱会、送春联等多项活动,促进了西北五省文化交流和文旅融合发展。四是以文化遗产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展览、组织专题演出等形式开展非遗保护的宣传工作。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集中宣传,在宁夏文化馆主会场组织了舞狮、鱼尾剑、踏脚等非遗项目展演和展示,举办了“塞上工匠—宁夏传统手工技艺展”,涵盖织绣剪编、建筑彩绘等32个传统技艺、美术项目。在各市、县(区)设立分会场,举办了青铜峡市二毛皮制作技艺展示、“家乡美——沈家河民俗文化艺术展”海原县“花儿”学术研讨会、固原“西海子花儿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体验活动。五是推进非遗进校园等教育传承工作。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剪纸传承基地、惠农区回民学校木球传承基地、平罗回民一小回族民间器乐传承基地等将非遗项目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编纂应用《传承剪纸》《泥哇呜演奏入门教材》等校本教材。泾源县传统踏脚、青铜峡南营武术杂技等非遗项目都在学校建立了传承基地,聘请代表性传承人为校外辅导员,丰富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六是组织杨氏泥塑、宁夏小曲等项目参加了第五届抓饭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传统工艺展”和非遗“社区行”等活动,宁夏小曲还代表宁夏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同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加强非遗保护队伍建设,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举办全区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专干培训班,培训各市、县(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专干150余人,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传承人履职尽责的能力。实施抓饭直播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计划,举办了杨氏家庭泥塑、宁夏小曲2期普及培训班,培训非遗传承人及学徒、相关从业人员和民间爱好者等73人。与南京旅游学院联合开展第二期宁夏剪纸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选派32名剪纸传承人、爱好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剪纸创意、产业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各市、县区组织举办刺绣、剪纸、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培训,帮助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