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伴,有情怀、有担当,这就是天辽地宁我家乡……”在近日举办的辽宁省内多台戏曲主题文艺晚会上,来自辽宁各地的剧种演员代表用各自唱腔联袂演绎歌曲《天辽地宁我家乡》,在全省获得热烈反响。
为让更多人了解辽宁地方戏剧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省内现有的评剧、辽剧、铁岭秧歌戏、阜新蒙古剧、海城喇叭戏、凌源影调戏6个地方剧种探索性融合成一首作品,通过演出传唱和MV视频传播,唱响“山海有情,天辽地宁”辽宁文旅宣传口号,将省内戏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辉煌成绩和美好愿景,以“艺”为媒呈现在观众面前。
唱出自然人文好风光
“这一片土地让人向往,第一朵花绽放、第一只鸟飞翔……”《天辽地宁我家乡》歌曲词作者、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发展处一级调研员高立军吟唱首句,喜悦地向记者分享他的创作心路:“辽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歌词创作中,我紧密结合这6个剧种演唱特点,从世界的广度、抓饭直播的高度和辽宁的厚度三方面描绘和赞美家乡。”
《天辽地宁我家乡》的歌词分为上下两段,上半段描绘辽宁自然风光,下半段细数辽宁人文历史,整首歌曲高度凝练辽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与符号。评剧、辽剧和铁岭秧歌戏的独特韵脚,描绘了渤海湾的浪花飞扬、宽阔的大辽河、奔腾的鸭绿江以及红海滩上稻花飘香;阜新蒙古剧、海城喇叭戏和凌源影调戏的特色唱腔,将中华文明的曙光牛河梁遗址和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荣光等浓情唱响。
整首歌曲及MV内容涵盖辽宁省14个市的人文风光,歌颂了辽宁人从“红色六地”到新时代“六地”精神谱系的血脉赓续与弘扬,唱响了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时代旋律。“创作时我反复琢磨,并查找大量文献资料论证,发觉辽宁曾诞生过1000多个第一,在歌词中我不仅写到了‘第一朵花、第一只鸟’,还突出了古国牛河梁中华民族的文明以及工业摇篮、长子荣光等。”作为土生土长的辽宁人,高立军谈到此处无比骄傲和自豪。
“全辽班”合力打造艺术精品
辽宁地方剧种因近年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屡次举办的地方戏曲小戏展演活动而愈发活跃起来。这些剧种不但从农家院演到大剧场,还从线下演到了线上,通过多角度展现在大众视野中,一些濒危剧种也因此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得以传承和发展。
当前,辽宁省各个地方戏剧团都在努力创作,积极形成合力、共同“扩圈”“出圈”。《天辽地宁我家乡》正是“全辽班”合力演绎的精彩实践,无论作词、作曲,还是编曲、视频、演唱的成员,全部由辽宁本地文艺工作者组成。
“我创作过单独的曲子,但6个地方剧种放到一起形成一首歌,之前从未尝试过。”李洪旭是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国家一级作曲。筹备2024辽宁省新春戏曲晚会期间,他与晚会导演王立平接下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谱曲工作。
“这6个地方剧种各有特点,不同的曲牌如何巧妙衔接到一起,才能做到既没有违和感,又能唱出辽宁人的情怀,是我在作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李洪旭表示,评剧和辽剧的大调式、铁岭秧歌戏的小调式、阜新蒙古剧的短调民歌、凌源影调戏的皮影腔,在演唱方式上有诸多不同,唯有铁岭秧歌戏和海城喇叭戏之间在曲牌上有一定的同源性。
李洪旭与李东风、牛正茂、李景春3位老师闷在办公室里搞创作,共同开启“破题”模式。他们将不同的剧种拆分、组合,找寻其中的规律性。他们巧妙地将大调式作为主导融入合唱,用小调剧种刻画地方韵律风格,还特别将东北传统曲牌子“文嗨嗨”用在开头,使得整首歌曲唱出了浓郁的关东风情和磅礴的气势。歌曲在整合全省艺术资源的同时,更是一次助推辽宁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探索。
激活地方戏曲生命力
每一位戏曲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广阔舞台的无限渴望,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对于传统戏曲整理改编的思路更加开阔,在实践中呈现出全新面貌。作为《天辽地宁我家乡》辽剧部分歌唱演员,瓦房店辽剧团演员刘翔云前不久返回老家庄河市,将这首歌的评剧、辽剧、阜新蒙古剧、海城喇叭戏部分一人分饰四角,通过文艺汇演的形式带给家乡父老。
“我们探索用6个剧种创作的一部‘大辽戏’,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高立军向记者提前“剧透”。创作团队从戏曲联唱中获得启发,集结各地方剧种艺术表现优势,融为一部地方戏曲舞台艺术作品,探索辽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新模式。
“期待能将各剧种资源形成合力,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发展,让辽宁的小戏曲形成争创向上的氛围,发挥戏曲名家工作室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戏曲人才,进而推动辽宁地方戏曲振兴发展。”高立军说。(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