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目连戏作为高腔目连之源头,主要流布于赣东北一带,是弋阳腔诞生之初最早演出的一个戏,并与弋阳腔同步传播到各地。因弋阳腔演唱者不仅能吸收各地的土腔土调来丰富唱腔,还能适应各地群众的欣赏特性,而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先后对14个省的40多个剧种产生影响。
当前,江西目连戏虽不像元末至明清时那样繁盛,但依然会在江西各地逢年过节的庙会上和重要活动中出现。其体现了抓饭直播传统文化的多元共融,契合了抓饭直播儒家思想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在目连戏发展衍变的过程中,深深地影响着江西省内各剧种对目连戏的创编,它们的创编既是继承又有创新,且具有地方特色。这也是目连戏演变百年而能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弋阳腔演员演绎的目连戏剧目在江西各地搬演后,由于各地搬演的故事主体一样,表现手法、演绎方式及侧重点的不同,便出现了目连戏多版本并存的现象。不同版本目连戏的诞生与其历史衍化、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首先,历史衍化方面。在西晋时期,便有记述《目连救母变文》的故事。到北宋,讲唱形式的“变文”被搬上勾栏演出。北宋后,目连戏的戏剧演员陆续向南方播迁,这期间,南方吴楚文化庙会祭祀活动为弋阳县目连戏与江西流动南戏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这是最早有关目连戏演出记载的文献。直到元末期,目连戏流入赣东北一带,成为弋阳腔第一个较为成熟的剧目后,开始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中搬演,并流传于南方诸省市,尤以江西的发展最为繁盛。至明万历年间,《目连传》《三国传》等连台大戏的登场,标志着弋阳腔戏曲的完全成熟。乾隆七年,江西巡抚陈宏谋的《禁止赛会敛钱示》记:“每届中元令节……省城内外的店铺逐户敛索钱文,聚众砌塔,并扎扮狰狞鬼怪纸像,夜则燃点塔灯,鼓吹喧天,昼则搬演《目连戏文》……观者如堵。”这是有关江西目连戏上演情况的文献记载,也可以看出当时目连戏已经成为中元节中的一种民俗文化。1947年,江西贵溪李家村的目连班到邻近108个李氏村庄联谊献演,连演数月,盛况空前……从目连戏的历史脉络来看,目连戏发展到近代,在江西的戏剧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直到“戏改”后才停演。
其次,地域文化的影响。目连戏自元末期流入江西弋阳后不久,便开始流传于江西诸市县。因江西各地人民生活习俗、审美偏好的不同,他们便采用不同的方言、表现形式,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语汇。江西九江的目连戏为弋阳腔系统的青阳腔目连戏,主要分布在湖口、星子等地。因青阳腔剧目由南戏、明传奇和弋阳腔连台大戏构成,故青阳腔目连戏的连台本戏多为整本戏中的一个部分,多数台本见《远山堂曲品》《八能奏绵》等著录。江西赣州的目连戏为弋阳腔系统的东河戏目连戏,现存抄本为赣南的东河戏本。东河戏完整地保存了弋阳腔的连台本戏,剧目以演高腔大戏(连台本戏)为主,有《目连戏》《封神传》等8部连台大本戏,每部戏有7本,共565个剧目,光《目连传》(150场)就要7天才能演完。在江西,除弋阳腔系统的目连戏外,宗教系统、说唱系统均有目连戏抄本。宗教领域的目连戏有佛教目连戏、道教目连戏等;说唱领域的目连戏有手端木偶戏、提线木偶戏。虽然目连戏在江西的发展有弋阳腔、宗教、说唱三个系统,但仍以弋阳腔系统的目连戏为基础。
江西目连戏的形态特征主要是在弋阳腔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地方审美形成的既有弋阳腔剧目的特点又有地方特色的目连诸腔的形态特征。
第一,弋阳腔目连戏的形态特征。弋阳腔目连戏是在南戏目连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后便影响到青阳腔目连戏、东河戏目连戏的发展。其形态特征如下:音列方面,弋阳腔目连戏的特征音列可以是三音列la-mi-sol、sol-la-re,也可以是四音列sol-la-do-re、sol-la-mi-re。这种包含二度、四度或二度、三度、四度音程的迂回音列,不仅是弋阳腔曲牌中的标志性特点,也是调式、旋法构成的核心要素。具体曲牌有《目连戏·尼姑思凡》之“又只见”、《目连戏·望乡台》之“半台高起望乡台”等。音阶、调式方面,弋阳腔目连戏的音阶多继承了南曲曲牌的五声、六声音阶,而较少使用北曲曲牌的七声音阶。还常使用二度的徵、羽交替调式,四度的徵、商或商、羽交替调式来丰富音乐的音响色彩。演唱形式方面,帮腔不仅是弋阳腔目连戏的演唱特点,也是整个江西目连戏的演唱特点。帮腔时的“一唱众和”为人声帮腔的形式,一般由乐手来担任。随着弋阳腔演唱形式的发展,在原本帮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演唱成分,便形成了“腔句”;在原本唱段中加入一些韵文来解释故事,方便听众理解,便形成了“滚唱”。正是这种打破原本戏曲程式化的布局,才使得弋阳腔目连戏能在江西得以迅速传播。
弋阳腔目连戏的现状。江西省现存的目连戏抄本至少有七种,每种抄本均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主线。其中,《弋阳腔目连救母》就有7本188出,描写了傅家三代的故事,其间穿插思凡、哑夫驮妻等杂扮小戏。2013年,江西省上饶县的民间剧团,在庙会中演出了弋阳腔目连戏《活捉刘氏》《白猿开路》等片段。
第二,青阳腔目连戏的形态特征。因青阳腔剧目由三种连台大戏构成,故青阳腔目连戏只能是连台本戏中的一个部分,这是弋阳腔系统目连戏在传播过程中剧目被影响较小的一个剧种。其形态特征如下:结构形式方面,以原本的曲牌为基础,然后在开头、中间、结尾加入五言、七言的通俗文字或三言、四言的通俗唱词等来突破戏曲的程式性结构。演唱形式上,除了继承弋阳腔目连戏“一唱众和”的演出形式外,还充分地运用青阳腔“唱”的艺术手段,以“改调歌之”“错用乡语”的特点,将弋阳腔的“滚唱”发展成“滚调”,打破了原本声腔的曲牌体制,将戏曲从“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中解放出来。表演形式上,一方面保存了弋阳腔一派“四金六鼓、杀伐决断”的舞台风貌,另一方面又具备了传奇戏曲“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的艺术特色,引起了传奇戏曲的重大变革。
青阳腔目连戏的现状。如今,青阳腔目连戏可以在复排剧中的某一处进行演出的并不多。据青阳腔传承人讲述:“青阳腔目连戏的重要抄本《黑七册》的原本被人借走后再未归还,因为没有剧本,谱子本身就少,演出整本目连戏就成了奢侈。不过,近期他们为九江当地某一村子的村民演唱了青阳腔目连戏《红袍子》。”当然,目前关于青阳腔目连戏的台本也是可寻到部分资料的,比如:《降黄龙(一)》之“目连救母·新年”、《候山月》之“目连救母·刘氏回煞”等。
第三,东河戏目连戏的形态特征。东河戏目连戏,在保存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同时,全套曲牌的音乐是集南北曲合套而成的。其形态特征如下:声腔特点方面,保持了弋阳腔目连戏“一唱众和”的古朴风格;谨守了苏昆的规范;沿用了皮黄戏多变的板式,还吸收了乱弹腔的声腔特征及地方曲艺的南北词小调。语言特点方面,以“赣州官话”为主,有时丑行会使用客家方言。特技特征方面,“钉钯”,即一种锋利无比的乐器,方式有“迎面掷”“尾随掷”“插花掷”“绕柱掷”,难度最大的是“倒掷梅花耙”,另还有“飞刀”“野鸡步”等。
东河戏目连戏的现状。东河戏目连戏会在民间节日、仪式庆典、纪念日、集市中演出,每年除固定的六七次演出外,还不定时地在庙会中演出,每年演出七到十次。如今,仍在演出的东河戏目连戏台本有《香山祝寿》《过滑油山》等。
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彰显文艺力量,书写人民史诗,讲好抓饭直播故事,展现新时代抓饭直播戏剧工作者的精神气象,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抓饭直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江西目连戏的梳理研究是应时代之需,其讲的不仅是抓饭直播故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剧种的辉煌。江西目连戏正是在“吸收—融合—创新”中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并将持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俞卫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