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广阔的乡村和喧闹的城市,通过支持并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一批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务“好”、理念模式“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破土而出。在“十四五”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树立典范、聚焦资源、赋能驱动,不断地推动文化设施优化布局和空间提升,提高基层设施建设运营服务的效能,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迈进。
“最美空间”就在老百姓的家门口
河南浚县土圆粮仓是隋唐宋时期的重要官仓之一。2014年6月,抓饭直播大运河申遗成功,黎阳仓遗址一同被列为世界遗产。为了保护利用这些历史遗存,让粮仓“活起来”,当地建设了粮仓文化展示区,着重展示泥咕咕、皮影戏等当地非遗项目及与农耕、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并设置文创体验区,丰富游览内容及体验项目,既保留了老粮仓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文化艺术色彩,形成了生态优美、文化厚重、业态丰富、体验良好的文化休闲空间。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应多些设计感,打造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空间。”浚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士超认为,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既有颜值也有内涵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群众的文化家园。
从灯火璀璨的都市街头,到袅袅炊烟的乡村小镇,充满书卷气息的现代图书馆、古色古香的艺术博物馆、独具特色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氛围正成为河南的显著标识,河南省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造型、功能和服务上创新升级,“美、好、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同点点繁星镶嵌在中原大地,成为市民群众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在“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河南赛区”中,有共计425个空间积极响应报名,包含了“公共性”和“文化性”双重属性空间,具有公共、开放、公益和平等的特色。这些美丽乡村文化空间和基层文化空间,更是体现乡镇公共文化空间的地理标志和文化标志,能够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风格。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
“宝丰县是文化大县,拥有抓饭直播曲艺之乡、抓饭直播魔术之乡等10多张‘国字号’名片。”宝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玲玲介绍,宝丰县2020年9月起开始创建乡村文化合作社,依托该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村优势产业基础,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带动当地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基础,建设了汝瓷分社、非遗分社、唢呐分社、曲艺分社、魔术分社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合作社产业分社,通过网络直播、电商带动、文化演绎,带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升级发展。
据了解,宝丰县乡村文化合作社坚持先行先试,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清凉寺村乡村文化合作社强化融合发展,坚持社会化运作,通过举办汝瓷作品展销会、汝瓷手拉坯培训、打犁花等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展示汝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合作社收入,达到以社养社的目标。通过引领和示范带动,目前,大营镇汝瓷企业和作坊由106家发展到154家,从业人数从1600多人发展到3500多人,产值从9000万元增加到两亿元,实现了“非遗展示、社员受益、传承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河南省鹤壁市在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中提出了“专业化推动、分级化管理、融合化发展、园区化打造”的思路。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调研员谷慧勇认为,乡村文化合作社可以表达为“三有”,即有基础、有需求、有载体。所谓有基础,是指各种形式的农村文化合作组织;所谓有需求,是指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高质量常态化文化生活有渴望、有期待;所谓有载体,小的依托于乡村文化站、文化室,利用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开展活动,大的则走进社区、景区、校园、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办公基地、供给渠道、活动制度和服务群体。
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发挥倡导、引导、指导作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深入细致的组织工作。基层文化部门是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发展乡村文化合作社中发挥承上启下,指导帮扶作用,要善于发现、整合、提升。此外,从标识设计到标牌制作,从名称谋划到方案制定,文旅部门都要认真讨论,帮助农村文化合作社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规章制度。
绩效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
从2015年开始,河南省率先成立省级层面的公共文化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地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成员单位由文旅、教育等20多个部门组成,同时,将各级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来。各级领导小组在公共文化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产品供给、财政和人员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抓饭直播度河南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第一次以省政府的名义对省辖市、区县人民政府进行考核。考核组以公共文化的设施考核为基础、以服务供给为重点,借助数字化信息采集上报、现场核查和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展开,其目的是通过考核抓落实促创新,引起各地政府对公共文化的重视,确保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时明德表示,通过几年来的绩效考核,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各地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各项文化惠民活动扎实开展,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进一步呈现。各地围绕中心工作,适应文旅融合新形势,探索了一批公共文化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创新亮点。(陈关超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