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为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计划的实施,通过群文进乡村、美丽进乡村、文博进乡村、民宿进乡村、文创进乡村、旅游纪念品进乡村等十大进乡村计划,在黑龙江省产生了一批旅游村、非遗村、生态村、民宿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村民的视野开阔了、精气神充足了、口袋鼓起来了。
立足当地实际 落地不同业态
黑龙江文旅系统把“文化+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进行运作,立足乡村实际,针对各乡村的不同情况落地不同业态,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爱上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广大村民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走进牡丹江市海林市七里地村,煎饼铺子、农家院、文化广场、民宿等旅游业态比比皆是。这个依托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的旅游村,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经济收入上千万元,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享受着旅游带来的富足。一位曾长时间在南方打工的村民一脸满足感地告诉记者,在家乡就能挣到钱,再没必要撇家舍业到外地去。
绥化市绥棱县文化馆推出了绥棱剪纸、绥棱农民画、绥棱黑陶、绥棱版画、绥棱草柳编、绥棱米醋六大文创产品,进驻县内各个风景区,成为推动旅游经济繁荣的旅游纪念品。绥棱文创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上千农民就业,很多农民口袋鼓了起来。一位从事绥棱草柳编生产的农民说,学到了技术挣到了钱,生活改善了,日子越来越美了。
五大连池市朝阳山东北抗日联军遗址群是黑龙江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朝阳山乡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游建设,推出了重走抗联路、参观抗联遗址、重温入党誓词、学唱红色歌曲等。同时配套民宿、饭店、纪念品销售点等,现在的朝阳山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已成为主题鲜明、亮点突出、体验丰富的红色旅游胜地。
“以乡村为载体的文旅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资源价值,持续优化产品供给,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激发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活力,为积极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出成绩。”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处长刘伟国说。
科学规划 挖掘文旅新内涵
黑龙江省把“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并不断挖掘和赋予文化和旅游新的内涵和价值,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努力使文化效果和旅游效果达到最大化,更是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的创新调整,对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是黑龙江省6个5A级风景区之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北极村打造了北极光节、北极村开江节、冬至文化节等五大节庆活动,为北极村的经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极村通过“文化+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摄入,先进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导向。黑龙江省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文化建设,通过歌曲进乡村、非遗进乡村、艺术进乡村等方式,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生态重塑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打造了农民广场舞大赛、农民声乐大赛、农民秧歌汇演、农民冰雪节等十二大群文品牌,每年不但吸引本地村民参与,周边市县的群众也纷纷前来,不但传播了吉兴乡的影响力、提振了旅游经济,该乡群众的文化素养更是得到了整体性提升,打架斗殴、酗酒赌博、传播封建迷信的少了,努力致富、唱歌跳舞、读书学习的多了。
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动力
每年盛夏,位于佳木斯市郊区的达勒花海人满为患。花海占地46万平方米,共分13个花卉种植区,有百合、石竹、鸢尾、萱草、菊花等花卉品种35个,是黑龙江上百个花海中较大的花海景区。花海内还建有主题雕塑、游园步道、凉亭、长廊及具有异域风情的风车等景点。依山傍水、郁郁葱葱的花海,让人流连忘返。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表示,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重新激发并付诸实践。对乡村生产生活秩序的现代性重建,也是提升乡村振兴的文旅生产能力和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黑龙江省还将加大推进力度,通过寻找市场缺口来提高百姓收入,让“文化+旅游”越走越远、质量越来越高、百姓脑袋口袋越来越富足。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把“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造血”与“输血”的内外力量进行全方位运作,用文化实践和旅游实践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强大助力。“‘文化+旅游’为乡村提供了发展的产业载体,为村民提供了新的生产和致富方式。”黑龙江省旅游协会会长张立彬表示。(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