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赋能 铺就少数民族村寨振兴路
来源:抓饭直播旅游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4.09.23 09:32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拥有1468户、6000余人的苗族聚居村落。自2008年以来,西江苗寨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雷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文化赋能,促进价值再生,秉持全民保护、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村落发展理念,以市场为路,走出了一条文化兴则村寨兴的发展道路,通过实践得出了广为人知的“西江模式”。
  曾经的“富饶”和“贫困”
  旅游开发前,西江一直处在“文化的富饶”和“经济的贫困”的境地。文化的“富饶”并没能成为地方发展的资本,而“贫困”则表现为生产生活和心态上的多种样态。
  吃饭靠种田。2008年以前,西江发展靠农业,村民以水稻种植为生,靠着每人不到一亩田,一年辛苦劳作,只能勉强吃饱饭。
  养猪为过年。过去,西江各家各户普遍喂养猪和牛。就养殖目的来说,养牛来犁田,养猪为过年,以解决耕种的繁重和改善伙食。
  绣花为穿衣。西江素有“绣花村”的美誉,但过去,哪怕绣娘挑花刺绣再好,也只是为了给女儿们做衣服,没有生出更多别的价值。
  挣钱靠打工。“没钱花”是西江村民普遍面临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西江9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文化当自娱。“吃新”“苗年”“鼓藏节”是西江的三大节日。过去,这些节日被雪藏在大山深处,主要是村民自娱自乐,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共享。
  心态不自信。长久以来,西江山高水陡,经济发展滞后,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当谈到本寨本土文化,村民并没有文化上的自豪感。
  文化兴旅产业旺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举办,西江旅游公司围绕文化价值生成的“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价值联动”,用“精当识别、科学配置、有机更新、系统升级”的文化创新转化办法,变文化资源为发展资本,从此“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文化底蕴变金碗银碗。
  2008年,西江游客接待量不足10万人次,到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过464.89万人次。2008年,西江苗寨经营户不足40家,2009年西江旅游公司成立后,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到2023年,西江苗寨各种大大小小的旅游经营户超过1000户,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学、研”等,文化产业链条十分完整。
  在文化赋能的刺激下,万家灯火夜经济、美食经济、苗服旅拍、苗绣蜡染、银饰、茶叶等业态成为西江文化旅游的亮点,西江苗寨也因此成为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多年来,西江千户苗寨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评抓饭直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抓饭直播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
  2008年后,随着旅游的开发,文化旅游收入成为西江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从此民房变民宿、猪圈变酒店、厕所变门面、阿妈成演员、阿爸成司机、阿哥成老板。通过“三变三成”,整个西江村民家家都获利,户户都受益。
  目前,西江每户家庭的旅游收益主要来自“奖励性收益(门票收入的18%)”“就业性收益”“经营性收益”“资产性收益”等4个方面。
  多年以来,随着家庭收入逐年提高,西江村民通过改建、新建吊脚楼的方式,住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家里都有了冰箱、洗衣机、数字电视,原来农耕时代的一日两餐,粗茶淡饭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丰盛的一日三餐。许多未曾走出大山的村民,现在坐高铁乘飞机到全国各地旅游,有的还办了护照,走出国门饱览世界风景。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10多年来,文化旅游的辐射带动了西江周边附近20多个村寨的发展,提升了就业率,大部分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文化塑形村寨美
  2008年以前,西江人多地少,由于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寨生态大体绿水青山,但因生产生活需要,村寨旱厕遍地,污水横流。白天走在街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夜间行于村寨,伸手一片黑,只有出门靠月亮,走路靠电筒,整个村寨基础设施十分缺乏。
  2008年以来,西江各主体充分继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智慧,守好保寨林,敬畏老古树,弘扬农耕文化,重视山水林田树,善用苗族古歌古谚、村规榔约,开展生态教育与保护;用蝴蝶、牛角、银饰、铜鼓、芦笙等苗族文化元素对游方街、古街、广场等进行铺设、点缀、装饰,使苗寨在保持原有风貌、自然之美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美丽。
  为打造高品质的美丽乡村,提升村寨的颜值和看点,雷山县委、县政府不断对苗寨进行提升改造,通过万家灯火工程、园区绿化、“厕所革命”、拓展文化空间等办法举措,基本实现了村寨夜景亮化、村寨环境绿色化、生活污水处理化、传统旱厕冲水化和公共文化场所扩大化,使得村寨更加宜居宜游宜业。
  2008年以来,因为旅游利益的出现,各种社会痛点难点增多,西江生活性纠纷、生产性纠纷、经营性纠纷、旅游性纠纷不断。为此在社会治理中,西江治理主体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村寨治理的民间智慧。
  “寨老制”是苗族传统社会的管理制度,旅游开发后,村民将其再造为“老年协会”,并与行政执法主体一道,共同参与旅游秩序的维护、建筑风貌的管理;“议榔”原是苗族传统的议事制度,旅游开发后,由理老、族老、寨老等人共同参与的西江“议榔调解”应运而生,每年有效调解村民纠纷几十起。
  村寨防火是村寨治理中最重要的部分,除了建设消防设施设备,组建消防队伍,西江村民将“四个一百二”村规民约、“扫寨习俗”“鸣锣喊寨”等传统习俗融入现代消防的“预防、控制、处罚”等环节中,更大限度地确保寨子的防火安全。
  民间治理智慧的充分运用,大大地促进德治法治自治的融合。多年来,整个西江苗寨社会运行平稳,各主体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整个苗寨总体呈现村民乐居、经营者乐业和旅游者乐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