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贵州省文化厅举办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开班,贵州省文化厅厅长许明、副厅长黎盛翔出席开班仪式,来自贵州省内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人、高职院校的老师,以及170余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研究的人员参加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乔晓光,贵州省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馆长杨建红授课。
乔晓光在授课中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工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手工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以前已经完全不同,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近年随着政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和传统美术项目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不同的传统手工艺门类有着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在保护的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存续问题,如何积极推动它们的有序传承,如何实施切实有效的保护方式?我们必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保护,“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最可行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
杨建红在授课中指出,刺绣的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黔东南苗绣工艺精湛、内容丰富,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是贵州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一绝的锡绣,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苗族刺绣的制作工艺,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家园学校传承模式。开展锡绣、红绣等进校园活动,采取由民间艺人授课传技的形式,开办民族班或在民族地区将苗绣等技艺引入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苗绣的保护传承打下稳固的基础;二是以开展民族工艺技艺比赛活动进行保护。借助本省举办的“两赛一会”和苗年、姊妹节等苗族传统节日展示苗绣工艺,激发广大苗绣能手创作设计地方特色工艺品,让民族工艺品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发展成为本地区农户致富的路子;三是加强苗绣法律保护意识。启动对锡绣文化与锡绣工艺、红绣文化与红绣工艺的知识产权申报、注册,推动苗绣知识产权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来源:贵州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