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改变或消失。如今,一套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实施计划正在侗乡铺陈开来,即将在贵州从江举行的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更是吸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地的侗族同胞。
11月14日傍晚,在侗乡黎平县电影院,十里八乡的侗乡同胞聚集一堂,全省首期“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培训班”结业汇报会,以全体学员齐唱侗族大歌《创世歌》、《嘎高堂》拉开序幕,“歌队即兴对歌”、“侗族大歌知识抢答”、“侗文听写比赛”等环节现场翻牌计分,气氛热烈,各县代表队竞相抢答,引来阵阵掌声与喝彩。
在场的观众不仅观战,还参与竞答。黎平县老年大学职工吴宇兰、吴永兰两姐妹一直坐在第二排观众席上为黎、从、榕三支参赛队伍的比拼捏一把汗。“侗族大歌知识抢答”、“侗文听写比赛”让三支代表队“命悬一线”。对歌环节,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汉族同胞听起来,两组歌咏之声优美动听,没有高下之分。而侗族人一听就评判得出,哪个歌队“卡壳”了。
“侗文听写比赛”与时下大热的“汉字听写大赛”相仿,即兴对歌环节把演出推向了高潮,侗家人的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学员们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对歌,时而深情低唱、时而诙谐发问、时而机智应答,让现场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其中,笑声阵阵,即使是不懂侗语的观众也深感侗歌的魅力。这场结业汇报演变成侗族文化的普及大汇。
团结的多耶跳起来时,久久不肯离去的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是对此次培训成果最佳的肯定。
这是启动新一轮“侗族大歌”骨干人才培训和传承发展保护工作的一个场景。由贵州省文化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贵州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黎平县文体广电局承办的全省首期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培训班,100名来自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文化馆和农村优秀歌师(歌手)聚集到黎平,授课教师全部由本土民俗专家、歌师、侗文老师组成。《培训教学与社会实践计划》特别突出“集中培训与驻村组织歌队开展辅导相结合、教学成果与参加重大活动检验相结合”,开设了《侗族大歌基本知识》、《侗族大歌歌唱与歌队组织》、《侗族语言与文字》等课程和《侗歌进课堂》等讲座。
黎平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被称为“侗乡”。2006年,黎平县侗族大歌率先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黎、从、榕联合申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然而,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区,有着千年历史的这一人类文化瑰宝,却面临着打工浪潮的冲击和一代代歌者老去的现实。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文化厅决定将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培训纳入全省“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并得到了贵州省民宗委的大力支持,双方决定连续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开展培训,旨在培养一批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提高学员们对侗族大歌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音乐价值的认识,使他们能学、能唱、能传、能带、能编,担负起传承侗族大歌、弘扬优秀文化的使命。
土生土长的黎平县述洞人吴培梅经过培训后觉得收获颇大。“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小时候跟妈妈开始学唱歌,长大了就跟寨子里的歌师学,现在系统学习了怎样组织歌队,回去教村里人更有谱了。”吴培梅说。
如今,述洞村夜晚的鼓楼下、花桥上,还时常萦绕着吴培梅和村里人唱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她们正在守护着自己的文化。侗寨很久以前那种青年人三五成群、歌声绕寨的光景又回到眼前。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贵州省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共有46人,省级传承人198人,平均年龄在68岁,年龄最大的已经92岁。面对传承人老龄化的现状,《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要求,从2014年起,由贵州省文化厅组织实施“侗族大歌”骨干人才培训和开展传承发展保护工作,每年在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选拔100名“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开展培训和进村辅导;并要求制定鼓励措施,恢复一批侗族民间传统节日。以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为载体,实施侗族大歌文化生态保护工程,通过代偿机制,建成5个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引领,参与“‘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推动开展保护性生产,建成侗族大歌展示厅。创作排演1至2台具有艺术价值、票房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侗族舞台精品剧(节)目。“侗歌进课堂”教育活动取得长足进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建成5个侗族文化旅游村和10支侗歌演艺队。
本次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培训班开班时,贵州省文化厅厅长许明、纪检组长孔锦、副巡视员王德文出席并致词。举行结业式时,许明厅长和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刘晖等专程到会观看汇报表演。(来源:贵州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