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贵州遵义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来源:抓饭直播文化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8.17 09:02

    贵州遵义是革命老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期存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近年来,遵义转变思路,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切实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7年撤地设市以来,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惠及全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5亿多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目前,全市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文化创作成果丰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去年6月,遵义市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遵义市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遵义是国内外知名的酒城,拥有茅台、董酒两大名酒。近年来,茅台酒厂兴建了“遵义市酒文化博物馆”,组建了文工队下乡巡演,并捐资修建了社区公园;董酒厂出书办刊,开展了系列全国征文活动。地方企业捐资赞助公共文化,充分体现了遵义企业的文化自觉。
    遵义的农村多在山区,总体经济水平不高,文化扶贫任务艰巨。近年来,遵义市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比如,城郊农民自发创办了“农家乐”,利用自家院舍及自然条件修起楼台亭榭、种植花草果园,并配置各种基本文体娱乐活动设施吸引游客。现在,遵义市规模不等、各式各样的“农家乐”有2500多个,使540万农民受益,覆盖全市农村人口的80%。
    与此同时,在“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中,还产生了一批“新农村文艺队”。他们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巡回村寨演出,宣传科普知识、传统道德,歌颂新农村、新生活。遵义市农村还有锣鼓队358个、唢呐队870支、花灯队1500多支、龙灯队300多支、狮灯队260多个,这些文艺队伍多数由当地农民自发组成,常年为各地乡村的俗事、喜事提供文化服务。
    此外,遵义市的社区和乡镇还活跃着十余支较大规模的合唱团、9支管弦乐团、15支民乐团、363个歌舞队、246个拳术队、88个书法美术协会、32个摄影协会、44个文学艺术协会等。这些协会活跃在城乡的休闲广场、公园、自家庭院等,并在文化部门的指导、组织下,参与各种大型演出、比赛、文艺交流活动,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和载体。
    目前,遵义市有6家私人兴办的博物馆,包括酒物酒器博物馆、古钱币博物馆、古籍善本博物馆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茶乡凤冈县2007年开馆的“仡佬族老茶馆博物馆”,创办人汤权是仡佬族人,他花费了100多万元,搜集了仡佬族茶具、茶器、茶书、茶画、茶雕等近1800件器物,用自家修的楼房作馆舍,分龙凤呈祥、三阳开泰、喜鹊闹梅、渔樵耕读4个展厅展出,免费向群众开放,4年多来已接待参观者10万余人次。
    文化民生是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遵义市通过“政府”和“民间”两条腿,通过卓有成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既提升了百姓的文化素质,为他们带来了欢乐、又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以“四在农家”为例,2001年余庆县在农村以“富”推动发展,以“学”提升素质,以“乐”倡导民风,以“美”展示文明,引导农村走创造文明、发展文明、享受文明的小康之路,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遵义市在全市推广余庆县“四在农家”经验,一个个具有遵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村展现在黔北大地。目前,遵义市已建成农民文化家园219个、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5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541个、乡村舞台160个、农村文体小广场2500余个,并依托村民学校、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万村书库、现代远程教育等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在农村大兴读书之风,增长农民文化知识。同时还在基层组织开展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市场经济、文化艺术等知识技能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21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