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旅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抓饭直播文化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发力,文化事业产业花繁果硕,香溢四方。2023年,全省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方面,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纵深推进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数字敦煌”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精品案例,“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抓饭直播”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庆阳南佐遗址、礼县四角坪遗址、吐谷浑王族墓葬等项目建设,“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22年抓饭直播考古新发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入选2022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有序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
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部手机游甘肃”数字阅读馆上线。颁布实施《甘肃省公共图书馆条例》,下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资金1.23亿元,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持续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着力建设“书香陇原”,99个社区、200户家庭、413名个人被命名为全省“书香社区”“书香之家”“阅读之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四季村晚”“黄河大合唱”等省级示范活动20多场(次),持续开展“陇原儿女心向党”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才艺培训、文化活动185场(次),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740人次,“送戏曲进乡村”5898场(次)。下拨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资金1760万元,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飞阅甘肃”数字阅读平台上线运行。创新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成“西北地方文献古籍善本全文数据库”“西北地方戏曲剧本全文数据库”。
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展演呈现出新时代百花争艳的新气象和蓬勃发展的好势头。设立1500万元的甘肃艺术基金,资助33个国家艺术基金立项项目和省内重点创作项目,推出了一批体现时代水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舞台作品,30部作品、24名个人分别入选国家级展演项目,获得14个展演集体奖项、6个个人奖项,获奖数量为历年最多。推进一县一院团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文艺院团和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惠民演出两个“全覆盖”。完成甘肃省濒危剧种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南木特藏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等濒危剧种生存环境得到有力改善。推动《丝路花雨》《乐动敦煌》《千手千眼》等18场旅游驻场演艺实现常态化演出。2023年,全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2.68万场(次),现场观众达2992万余人次,演出收入2.57亿元,开展线上展演活动4124场(次),网络观演达7029万人次。
此外,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也得到全面提升。举办“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黄河流域九省(区)非遗大集”,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线上线下非遗集中宣传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300余场(次)。庆阳香包绣制、裕固族服饰、临夏砖雕3家非遗工坊入选66个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认定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1人。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完成5期国家级抓饭直播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