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秀是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的一名外来媳妇。婚后,为贴补家用,她到处找手工活拿回家做。2020年10月,刘长秀成为小三江镇中和村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绣娘,生活从此发生改变。如今,她已经拿到二级刺绣师证,在照顾家庭之余,还能制作香包、绣品等,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成立于2020年10月的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以“研学培训+接订单+自创手工作品”的模式,成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体验基地。据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火红介绍,合作社制作的绣品从刺绣画发展到包袋、挂件、绣球、香囊、抱枕等品种,每年的销售收入达20万元,成为群众增收的新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妇女加入合作社,绣娘从最初的12人增加到60余人,个别绣娘的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在连山,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优质的非遗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故事,不只发生在小三江镇。太保镇莲塘村的村民用毛竹制作出活灵活现的狮头,2023年以来带动各类产品销售收入总额达1100万元。炸火狮文化在太保镇已传承上千年,是清远市级非遗项目。莲塘村党总支书记彭从艺表示,莲塘村拥有丰富的天然毛竹资源、深厚的狮舞文化资源和壮瑶民族特色等资源,具备发展狮舞产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土壤。彭从艺是竹之星民间工艺专业合作社社长。据他介绍,合作社设有手扎工艺、缝纫、彩绘等车间,采用“乡村振兴车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狮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显著的收益。2023年以来,该合作社制作的手工艺品有70%左右销往东南亚国家,累计销售狮头7000余套,带动约12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壮瑶宝”品牌系列山苍子枕品、山苍子手工艺品、山苍子精油系列产品……走进永和镇壮瑶宝山苍子药枕手锤制作基地,依托清远市级非遗项目山苍子药枕制作技艺开发的产品琳琅满目。壮瑶宝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宏学介绍,该基地从2018年开展山苍子药枕手锤制作技艺培训,至今培训超3000人次,带动200名留守妇女实现就业。她们经过培训后,将产品带回家制作,既可以照顾家庭,每个月还能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该基地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将进一步打造成集文化体验、农种乐趣、团队建设、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文化创意园综合体,促进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传承。
冀麒宇担任社长的壮瑶风采锦绣合作社位于福堂镇太平村委会金龟村,成立于2020年,是集壮瑶织、染、绣技艺传承和活态展示于一体的非遗传承基地。冀麒宇介绍,该合作社通过活化纺织非遗技艺,实现织锦技术、面料、染色和设计的创新,以壮锦为设计原点,结合山野植物,设计研发了壮锦草药香囊制作研学体验课程,已与86座城市的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并走进我国港澳台校园。以研学课程为桥梁,该合作社在乡村开设壮锦技艺培训班,培育乡村工匠,建设非遗工作站、非遗就业工坊、研学基地,带动9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连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少锋介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57个。近年来,连山多措并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提高传承水平,连山县举办壮瑶特色文化非遗传承人群文创产品研发等培训班,连续两年实施壮瑶特色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组建壮瑶特色技艺传习所1个、基地9个,建成非遗工坊4家,常态化开展培训、展演、传习活动,培训学员逾7000人次。
连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中心主任陈艳云介绍,连山县以“非遗+旅游”模式培育文旅新业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七月香壮家戏水节”和“一镇一节”活动,打造“瑶族盘王节”“壮族牛王诞”等文化品牌,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去年8月,连山举办“七月香”壮家戏水暨非遗系列活动,4天时间吸引游客25万人次,拉动消费1.05亿元。2023年10月以来,连山持续举办“相约周末·文化夜市”系列活动,传承篝火舞会、竹竿舞、装古事、瑶族小长鼓广场舞、绣球广场舞等,推介非遗文创产品、非遗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带动夜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消费。(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