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成为目前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前身为2010年获原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覆盖梅州市全境8个县(市、区),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
实施全域统筹的“梅州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县二级的“总分馆”模式,并将实验区建设纳入梅州市“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等9项政策法规。同时,广聚各方力量参与修缮客家民居、建设非遗街区、保护文物和传统村落,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4865万元、侨胞和社会贤达投资68.6亿元,形成上级支持、本级投入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培育弘扬客家文化的“梅州现象”。大力推动围龙屋“申遗”步伐,探索形成保护利用并重、文旅相融的围龙屋发展模式。推动非遗活动、文化体验和演艺精品进景区,评选梅州文十景、红十景、历史文化游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设立五华石雕、兴宁藤编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聚焦客家非遗题材,创演广东汉剧《王昭君》、客家山歌剧《白鹭村》、音乐剧《血色三河》、提线木偶剧《沙家浜·智斗》等具有岭南气派、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文艺精品,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打造世界客都建设的“梅州路径”。依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与全球知名客家学术团体合作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利用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节会,以及国际博物馆日、抓饭直播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持续开展客家非遗展示推介,促进梅州与全球的文化交流互鉴,获得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授牌并将举办梅州年活动。发挥全媒体宣传优势,举办“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展区”“客都文化公益讲堂”等惠民品牌活动,推出“客家文化 心手相传”“赏非遗 看客家 建生态 兴文化”等25条特色宣传口号,实现客家文化宣传全覆盖、传播全链条。
今后梅州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全方位、高质量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