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广州“非遗在社区”
来源:抓饭直播文化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3.01.13 11:40
  为践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2022年初,广东省广州市启动“非遗在社区”专项调研与孵化,探索“非遗在社区”的“广州模式”。广州市重点开展了5期“非遗在社区”主题孵化活动,发挥非遗在服务基层、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促进非遗由扶持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型,线下参与人次达20万,线上参与人次有800万以上。
  “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建设、社会治理、营商改善的系统性保护。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非遗在社区”工作,不是简单强调在社区里传承和保护好非遗,而是发掘非遗对社区的价值,即推动新型城镇化中的社区建设,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善治。
  为探讨非遗扎根社区的实践和机制,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于2022年4月起开展“非遗在社区”专题调研,举办“非遗在社区”主题活动,组织开展“非遗开放日”活动。2022年6月至12月,广州市对车陂扒龙舟、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越秀山客家山歌墟、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沙湾古镇等案例进行孵化和宣传,致力于通过调研、展示、孵化、宣传等手段,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
  在广州市车陂社区,龙舟文化呈现出新气象。2022年,车陂社区携手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龙舟文化+社区治理”的社区传承非遗模式。为展现党建引领下车陂社区传承龙舟民俗文化的机制与成果、更好地总结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2022年6月举行“党建引领,社区善治——发现龙舟民俗之美”活动,赋予龙舟民俗文化以全新内涵。尤其是“一水同舟 龙的传人”情景体验游以探访车陂人居空间中的龙舟元素为线索,串联车陂龙舟的在地实践场景,面向社区内中小学生,设计了一条独具车陂人文特色的社区生活线路。
  街区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空间,其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于对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2022年6月,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开街,从“行花街”这一广府民俗出发,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市”,重构广府人关于“行花街”的精神印记。这条百米长的非遗街区是用“绣花”功夫保护利用北京路历史街区的创新实践,集中展示了广东省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不仅如此,这里还结合5G云计算、全3D精细化沙盘、AR、VR等技术,打造了元宇宙场景,让人们看到非遗回归生活的另一种路径。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两年来,社区的文旅融合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果。2022年8月举行的“发现老城焕新之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两周年主题活动,通过非遗跨界融合案例展、非遗促进再就业技能成果展、非遗大师展演及“今日老城”体验游的形式,集中展现了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将老城“微改造”、商业品牌、潮流艺术、乡村振兴等与非遗资源有机融合的运营模式。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说:“两年来,来我们赵家狮非遗馆的国内外游客超过30万人次,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越秀山上好风光,半山有个山歌场,山歌墟日十二号,歌声荡漾在山岗。”2022年8月,“喜迎二十大,歌墟传心声——发现客家山歌之美”主题歌友会在位于越秀公园的越秀山客家山歌墟举办,一曲《越秀山上好风光》描绘出每月12日在越秀公园举行客家山歌会的盛况。作为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典型孵化案例之一,这场演出集中反映了广州客家山歌作为客家山歌独立流派的特征和内涵,展示了客家山歌在社区传承与发展的新成果。受新冠疫情影响,广州各区客家山歌团队近两年的交流演出活动减少了,却以更贴近时代、更规范有序的形式活跃于生活中,涌现出社区培训班、校园教学、网络歌墟交流等形式。
  2022年12月,沙湾古镇迎来了近50名爱好传统文化及“剧本杀”游戏的体验者。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实景解谜活动,围绕1922年的沙湾乡居民“何碧华”意外穿越至2022年的沙湾古镇寻宝的剧情展开,让体验者跟随剧情和线索完成相应任务,探访沙湾古镇的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三稔厅、留耕堂等各大展馆景点和历史遗迹,并以沙湾奶牛皇后甜品店、沙湾广东音乐馆等非遗传承场所为场景,体验沙湾非遗如何浸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据了解,沙湾古镇保留了60多座古祠堂,拥有12项各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已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案例各具引领、示范意义,既有对非遗如何促进基层党建与社区善治的探讨,也有对非遗助力老城商业社区实现城市更新的关注,对非遗推动在社区宣传党的政策、树文明新风的思考,以及对以非遗促进古镇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探索。
  通过举办“非遗在社区”主题活动,广州市基本形成了“社区内发、政府指导,学术引领、长效孵化,共建共享、社会善治”的“非遗在社区”的工作模式;还集中展现了“非遗在社区”的3种机制,即从“非遗的社会功能与社区生活的交织”,到“非遗的象征意涵与生命仪式的链接”,再到“非遗的普世价值与时代需求的契合”,生动体现了“以社区为中心”的非遗保护理念,充分反映了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由“非遗进社区”向“非遗在社区”的转变。(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