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广东:做好文物考古工作 守护岭南文化遗产
来源:抓饭直播文化报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4.21 10:58
  近日,广东省先后公布了“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2012—2022)”、2021年度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召开了文物考古工作会议,展示近年来广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成果,谋划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追寻历史脉络 触摸历史记忆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文物考古事业蓬勃发展,考古发现类型丰富,遗址年代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民国时期,地上考古与水下考古齐头并进,为研究各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深化了对各时期文化谱系源流、发展与传播的认识,完善了岭南考古学文化发展框架和编年序列。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介绍,近5年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开展了13项主动性调查项目,完成了17项主动性发掘项目,配合完成了209项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配合实施了32项基建考古发掘项目。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领队刘锁强已从事了近15年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参与的考古项目郁南磨刀山遗址与英德青塘遗址分别入选2014年度、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抓饭直播”重大项目成果。
  “行走田野、翻山越岭是工作常态,日晒雨淋、蛇虫叮咬是家常便饭,用风餐露宿、青灯黄卷来形容考古工作毫不夸张。”刘锁强说。田野考古人以一种特殊的工作方式,揭示了源远流长、长达80万年的广东历史,呈现了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证明了广东虽处华南一隅,却从未缺席中华文明的孕育与成长。
  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新山介绍,近年来,广州市坚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把文物考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配合城市建设,广州市自1953年起拉开大规模田野考古序幕,成为全国“城市考古的重要据点”。2016年以来,广州市共开展考古项目1719宗,平均每年近300宗,发掘增城金兰寺等重要考古遗址,清理古墓葬30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1.5万余件套。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州市将“先考古,后出让”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制度落到实处。2013年,广州修订实施《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率先实行“考古前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14年5月,广州公布了第一批共16片地下文物埋藏区,制定了《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程序暂行规定》,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2014年以来,全市已安排3.7亿元用于城市考古和文物保护。近期,广州市又制定完善了一批文物考古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考古工作主动性,还对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南越国木构水闸、北京路千年古道、南汉二陵等一批重要考古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当前,广州正推进陂头岭遗址和南石头监狱遗址的考古工作。
  中山大学考古专业为全国输送了大批高质量考古人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郑君雷介绍,近年来,该校建设了中山大学特色的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水下考古训练班等特色课程,加大科技考古等实验课程的比例,积极探索田野考古学的基地教学模式。通过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考古文博单位合作,开展了河源和平县谢屋背等遗址发掘、广州市流溪河和增江流域区域考古调查、汕尾市沿海地带考古调查、阳江市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等工作。
  保护利用并举 让文物“活”起来
  “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历史信度显著增加,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和生动。”杜新山说,飞鹅岭、陂头岭等重要先秦遗址的发现,充实了广州地区先秦考古材料;南越、南汉、南明及历代城墙等重要考古遗址,记录了广州长期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轨迹;波斯银盒、南海神庙明清码头遗址等,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和商业都会的实证。
  广州城市考古工作丰富了文化旅游资源。如北京路步行街周边区域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等10多个朝代的10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在红色史迹活化利用方面,广州完成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杨匏安旧居开放等工作,梳理出红色革命遗址文物资源115处,完成红色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形成《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标准》等系列研究成果。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潮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星介绍,近年来,潮州市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做好“统”“活”“融”三篇文章,让千年古城焕发新风采。
  潮州市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古城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设立潮州古城管理委员会,升格组建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成立潮州市粤东考古中心,注资20亿元组建潮州府城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制定出台《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潮州市古城区建筑修复改造指引和设计范例》,有序推进古城整体提升。当地还以古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牵引,大力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美食之都创建工作,分批次推进139处登记文物点和已登记授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
  据刘星介绍,潮州市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百家修百厝”“微更新”“微改造”,以“绣花功夫”激发古城新活力,139处文物点、31处文保单位、99条街巷重新焕发光彩。同时,鼓励修缮后的名人古宅、家祠宗庙等活化利用为景点、茶馆、民宿客栈等。全市纳入“博物馆之城”体系的各类展馆已达70家,经常举办非遗讲座、展演等活动,全面盘活文物资源。
  潮州还聚焦“融合”,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在“文物+非遗”方面,在省保单位广济楼辟建潮州非遗展览馆,在广济桥组织“一里长桥一里市”非遗传习集市,让文物点成为非遗展演的空间载体。在“文物+科技”方面,在涵碧楼运用VR、AR模拟南昌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等历史场景,在广济桥上演“凤城之光”灯光秀,为老城注入时尚之光。在“文物+旅游”方面,串联广济桥、许驸马府、开元寺等文物点,打造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整合国保许驸马府、市保李厝祠,打造古城北片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曹劲介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不断创新创优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例如组织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项目,对中央红色交通线粤东段进行史料梳理和现场调研,建设“抗战时期粤北办学旧址活化利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5年来,研究院共开展重要考古遗址规划编制16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50多项。(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