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秘书局联合发布通知,公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安徽省潜山市“保护传承非遗 助力全域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入选。
该项目以非遗为纽带,通过“旅游+非遗传承基地”“旅游+非遗演艺”“旅游+非遗文创”等形式,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高水平融合。自2017年启动以来,项目累计开展非遗相关活动百余场,志愿服务足迹涵盖旅游景区、学校、乡村、非遗传承基地等场所,为潜山全域旅游发展贡献了非遗力量。
推动非遗进景区
“保护传承非遗 助力全域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由潜山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策划发起。该志愿服务队2014年成立以来,广泛开展非遗保护、创新传承、宣传展示等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
潜山市文化馆副馆长郑菊琴说:“志愿服务项目以非遗传承保护为基础、以形式创新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动能、以非遗展示为窗口,着眼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融入潜山全域旅游大格局中,使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实现共赢。”
近年来,潜山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非遗图片展、非遗体验活动进景区,让固态的旅游资源与活态非遗相得益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安徽三联学院大三学生孙可对潜山之旅记忆犹新。2021年12月,在天龙关景区,由潜山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遴选的58幅潜山非遗项目图片集中亮相,吸引孙可驻足欣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旅游不仅可以欣赏风景,也可以了解风土人情、历史人文。近距离去了解、感受和体验潜山非遗的无穷魅力,收获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孙可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郑菊琴表示,“非遗进景区”既能用文化留住游客,也能让游客带走文化。潜山各大景区景点开展的非遗活动,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精神上的滋养。
拓展融合新场景
“保护传承非遗 助力全域旅游”志愿服务项目不仅着眼于提升景区文化内涵,还通过“旅游+非遗”“旅游+非遗演艺”“旅游+传统节庆”“旅游+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不断激发非遗活力,拓展融合新场景。
走进位于潜山市官庄镇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同烟正在给前来研学的学生们介绍桑皮纸的制作流程。“这是蒸皮,可使桑皮纤维松软。这是露漂,可以漂洗掉纤维上的杂质。这是拌浆……”在刘同烟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有模有样地体验着手工桑皮纸的制作过程。
官庄镇桑皮纸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发展活力迸发,这背后离不开潜山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的倾力付出。近年来,志愿服务队依托传统作坊,利用当地闲置校舍,建成了集研学体验、科普实践、传习教学、技能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桑皮纸传习基地,通过实物展示、操作体验、视频展播、讲解等方式,让游客充分感受潜山非遗魅力。
志愿服务队还借力潜山各地民俗节庆活动,积极搭建非遗展示平台,推动鼓书、琴书、三句半等地方非遗展示展演融入各类旅游活动,让潜山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
郑菊琴表示,“保护传承非遗 助力全域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的根本路径在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唤醒沉睡在民间或博物馆里的非遗资源,与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紧密结合,催生丰富多彩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发力“旅游+文创”
如何让非遗与旅游实现共鸣、共融、共进,成为推动潜山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郑菊琴看来,市场机制是导向,创新创意是路径,发展产业是关键。
志愿服务队依托潜山非遗资源,指导旅游企业、非遗工坊、传承基地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研发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推出王河舒席、痘姆古陶、官庄桑皮纸等一批文创产品,并以博物馆、旅游景区为主要落地载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52岁的程柏全是潜山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安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始终坚持生产性保护,推动非遗保护走向生活、走向市场。”程柏全表示,在志愿服务队的指导下,痘姆古陶融入时代气息、走进日常生活,衍生出餐具、茶具、酒具、花器等12个系列文创产品,先后获得2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并多次被安庆市、潜山市选定为外事礼品,销往世界各地。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随着痘姆古陶知名度的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程柏全介绍,截至目前,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已接待35个国家和地区42万人次前来观摩交流。
“王河舒席:编织灵活就业幸福生活”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琪怡天柱剑毫荣获2020抓饭直播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痘姆古陶上榜“安徽必购旅游商品”名录……一项项荣誉背后,是潜山市文化馆志愿服务队凝心聚力“保护传承非遗 助力全域旅游”的生动实践。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的大道上,潜山正阔步前行。(朱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