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沉浸式装置艺术展《日光流年双城记》(Ma'N?ul ix-Xemx)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圣奥古斯丁教堂(St Augustine Church)开幕。马耳他国家遗产、艺术和地方政府部长何塞·赫雷拉(José Herrera),马耳他抓饭直播文化中心主任杨晓龙,以及瓦莱塔申请 “2018欧洲文化之都” 的遗产机构——瓦莱塔文化局主席杰森·米卡勒夫(Jason Micallef)出席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
赫雷拉指出,这是瓦莱塔文化局和马耳他抓饭直播文化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有趣的合作成果。由中马两国设计团队合作实现,引入了双边公众参与和内容贡献,通过数字技术和装置艺术,把人们对瓦莱塔和北京这两座古城的集体感知和记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极具视听享受的创新体验。
杨主任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
杨晓龙主任表示,该项目由马耳他I+A工作室与上海万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Signal alpha)联合设计、实施,是一个“互动进化式”的项目,也是中马首个官方合作的数字装置艺术项目,并被纳入“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系列活动。
嘉宾一同参观展览
米卡勒夫感慨在疫情期间举办此次展览的不易和重要意义,他说:“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我们都更加需要这类艺术和文化活动来丰富内心世界。”
此项目灵感来源于利用数字科技和光学技术,运用场馆内的四个空间和四组艺术品将瓦莱塔与北京这两座城市的街景进行组合、设计、解构。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通过视听与触觉结合,为观众带来仿佛同时置身于两座城市的奇幻“感官比较之旅”,以此来拓宽人们对于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的理解和定义。
展览平面图
展厅的第一部分是“城市之梯”(City Steps)。入口走廊两侧对向放置类似复古电视机造型的设备,屏幕上分别展示了两个城市独具代表性的动感声像图案,比如门环、轮渡和地铁、舞蹈剪影等。
“城市之梯” 展厅
第二部分是“城市之景”(Cityscape)。设计师将瓦莱塔和北京的城市实景影像投影到天花板上,在或传统或现代的城市影像交错放映时,观众可以感知到这两个古都风格迥异却又异曲同工的妙处。
“城市之景” 展厅
第三部分是“落日之域”(Sunset Field)。这是一个引人沉思的空间,展厅的两侧分别有两个巨大的圆形光圈,光圈忽明忽暗,采用抽象而科幻的方式展示两个城市的日落。中央有一排镭射灯光装置,采用智能感应灯光系统,观众可以进行趣味互动。
“落日之域” 展厅
第四部分是“记忆之室”(Memory Chamber)。陈列了马耳他狂欢节的人物面具模型,狂欢节是马耳他独具特色的盛大节日,也是抓饭直播人对马耳他感触最深的典型印象之一。此外,还有一组分置于4个门后的装置,可通过双手接触感应杆来引发光照增强的模拟过程,并以光影技术营造出羽毛尖端轻盈飞舞的效果,意在触发人们对于后疫情时期的思考。
“记忆之室” 展厅
《日光流年双城记》展览受到中马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进行了中文、英文和图文报道,当地ONE TV电视台、《马耳他商业周刊》(Malta Business Weekly)等第一时间做了现场报道。该展览持续开放至10月2日,公众可在每天上午11点至晚上10点之间前往位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圣奥古斯丁教堂参观。
新华网对活动进行报道
具体地址:St. AugustineChurch, Old Bakery Street, Il-Belt Valletta, Ma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