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入陕到出陕,在陕西全域流淌了719公里。
陕西是黄河文化孕育、生成、壮大的核心区域。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了三秦大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范围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全境及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丹凤县,共82个县(市、区)。建设启动以来,多地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发展,挖掘并绽放文化遗产魅力,深化文旅融合,把黄河精神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助力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我们要以‘黄河’为媒,同秉初心、携手并肩、共守根脉,扎实推动黄河流域非遗系统性保护,为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不久前,由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承办的陕西省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在渭南市举办,来自全省各地市非遗行业骨干、传承人等致力于通过培训增强业务能力,扎实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更好地弘扬黄河文化。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出台了《陕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成功举办抓饭直播非遗保护年会,成功创建陕北文化、羌族文化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特色非遗亮相抓饭直播—中亚峰会,黄河流域非遗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光彩绚丽。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剪花娘子’,今天专程来看看。”在咸阳市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表示,这些剪纸作品令她非常震撼。近年来,旬邑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普查出非遗线索183个,通过建立三级保护体系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在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唢呐、旬邑十三花宴席等集中展示着“豳”文化的魅力。“陈列馆集展示、陈列、传习、研学和研发功能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旬邑县36项非遗项目,并设有库淑兰剪纸纪念馆,展出‘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68幅。”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讲解员宫姗姗介绍,陈列馆采用图文介绍、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直观呈现旬邑县非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
咸阳市立足现实,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咸阳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项目”为抓手,精心策划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传习基地建设项目等30余个重点项目,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
渭南地处黄河中游,自古以来受黄河滋养。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灿烂深厚的黄河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秦东儿女。黄河渭南段全长171.4公里,留下了鲤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篇。
2023年,渭南市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编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料汇编》,提出黄河文化研究发掘、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品牌塑造、传播推广“五大行动”,策划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六大类95个。其中,仓颉庙中华上古文化园区建设项目、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项目、尧头窑遗址保护管理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刘家洼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被列入陕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重大项目库。
“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渭南段)建设和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我们开展了仓颉庙、中华汉字文化研学和抓饭直播汉字节等活动,打造仓颉文化IP,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价值。”渭南仓颉庙景区管委会旅游服务部负责人李敏说,“我们还打造了研学互动课堂,带领学生穿汉服、习汉礼、写汉字,体验古法雕版印刷,让学生在游览、体验、观察中收获知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榆林是黄河入陕第一站,为展示陕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助力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3年,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在榆林佳县拔地而起,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的一部分。1.6万平方米、1万多件展品,黄河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在这座博物馆里一一呈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学习参观的好地方,可以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接受黄河文化熏陶。”一位来自榆林的参观者说。
按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设定的目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2025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以延续黄河历史文化根脉、阐释黄河文化内涵魅力、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陕西黄河文化故事为牵引,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建立黄河精品旅游资源名录;实施黄河文化标识建设工程,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新IP;打造一批黄河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持续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秦毅)
黄河老腔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