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曲黄河入晋起点偏关县老牛湾村举办的黄河摄影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众多游客慕名来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景区,近观名楼巍峨,远望黄河奔流。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干流自北向南依次流经山西4市19县(市、区),全长965公里。省域内,黄河流域干、支流涵盖的11市86县(市、区),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核心区,其余31个县为拓展区。
根据《山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山西正积极构建“两廊三带多片”的总体空间布局,深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在碛口十八弯……”临县的碛口古镇曾是黄河上“船筏日夜忙,商贾满客栈”的商贸重镇。然而,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碛口商贸衰落,大批古建筑年久失修。
为了保护好古镇,临县做了大量工作:开展碛口古建筑群文物濒危程度普查建档工作;举办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实地考察、编制碛口古镇保护方案;聘请当地村民为文物保护监督员;规范濒危古店铺古民居抢救维修审批手续;制定实施《吕梁市碛口古镇保护条例》等。
黄河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对碛口古镇的历史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步入古镇,主街道根据山区、河流地形蜿蜒向前。古朴街巷、特色民俗、乡土手工艺,成了往来游人感知具象的黄河文化的途径。
除了保护好有形载体,山西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涉及中华人文始祖文化、根祖文化、农耕文化、民族交融文化、晋商文化等重要文化形态。围绕现存问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专项规划,列出24项任务和9个专项工作,提出要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传承弘扬水平,推动融合发展和加强传播推广等工作任务。
汇聚了沿黄九省(区)非遗项目的黄河非遗大展
创新方式推进保护利用
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山西各地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活动,创作了一批以黄河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依托炎帝传说、尧的传说、舜的传说、大槐树祭祖习俗等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与根祖文化,晋城市、运城市、临汾市等地举办文旅盛会,成为当地文化品牌。与黄河船筏、渡口、码头、栈道这些河运文化符号密不可分的晋商故事,成为山西各艺术院团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山西博物院持续开展黄河文化系列主题云展览建设。首个“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黄河文化云展览”采用“科技+文化IP”的模式,以全新视角重构黄河脉络,借科技手段重走黄河路。云展览上线期间累计曝光量超过100万人次,浏览量突破10万。
在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上,沿黄九省(区)关于农耕文化的经典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山西。大展不仅可以逛、可以吃、可以玩,还将黄河非遗数字化探索中摸索出的成果进行全方位展示。大展期间,陕西西秦刺绣、甘肃兰州黄河水车等多项黄河流域非遗项目,让观众在互动中感知黄河流域非遗的魅力。
打造黄河文旅特色品牌
今年10月,总里程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3条一号旅游公路主线贯通。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前行,能在老牛湾欣赏长城与黄河“握手”奇观,领略“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游览有着“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美誉的碛口古镇,也能在风陵渡看到“黄河自此向东流”的壮观景象。
作为完善文化和旅游要素配套服务的关键一环,旅游公路建设突破了山西文旅资源多而散导致的交通不便瓶颈,引领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一个个沿黄古村落、老渡口通过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感知黄河文化的载体。
目前,临汾市陶寺遗址博物馆、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黄河文化公园、永济市万固寺至鹳雀楼旅游复合廊道、临汾市曲沃晋国博物馆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根据规划,到2025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郭志清 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