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直播

图片 抓饭直播文化部banner嵌入_抓饭直播

抓饭直播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西
广西
广西巴马:非遗在校园灿烂绽放
发布时间:2025-11-18 09:37 来源:抓饭直播文化报 编辑:周祎
信息来源:抓饭直播文化报 2025-11-18

  “一块蓝靛布就像一片蓝蓝的天,染布的染料很好玩……”深秋时节,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五幼儿园的活动室里,孩子们欢喜雀跃。他们围坐在长桌前,专注地把手中的棉布反复折叠、捆扎。蓝色的染缸旁,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扎好的棉布浸入染料,等待变化的发生。这是该校蓝靛非遗课程示范班的日常场景。

  蓝靛瑶是巴马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善种蓝靛草、喜欢穿用蓝靛染成的衣物而得名。蓝靛布的染制方法,是当地人祖祖辈辈相传的技艺。巴马第五幼儿园园长王冬妮告诉记者,该校不仅开设了蓝靛课程示范班,还设置了扎染坊和蓝靛种植区,通过种蓝靛、护蓝靛、收蓝靛、打蓝靛、制蓝靛泥等劳动实践,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蓝靛扎染的历史文化底蕴。

  巴马瑶族自治县聚居着瑶族、壮族、汉族等12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近年来,巴马持续对全县各民族的非遗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目前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九大类378个项目。其中,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别为2项、5项、11项和82项。

  祝著节是为纪念瑶族始祖“密洛陀”而有的节日,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当地的瑶族同胞穿上纹饰精美的服装,以铜鼓舞、山歌等节目在村寨门口迎接八方来客,山乡充满浓郁的民族节庆气息。

  蒙灵是瑶族祝著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当地村民尊称为瑶山的“东甫劳”(布努瑶语,意为德高望重的人)。近日,他带着祝著节的故事走进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中心小学,教孩子们唱瑶族古歌、讲解节日仪式的寓意、展示传统服饰上的独特花样等,把非遗传承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祝著节是瑶族文化的瑰宝。如今看到年轻人主动学铜鼓、唱瑶歌,我感到很欣慰。我相信,随着传承环境的不断改善,流传下来的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价值,迎来新的生机。”蒙灵说。

  像祝著节一样,铜鼓文化在巴马传承了上千年。如今,古老的铜鼓也在校园里“敲”出了新声。

  “咚—咚—咚”,在龙洪小学的操场上,4面崭新的铜鼓敲响,24名身着瑶族传统服饰的孩子跳起刚学会的铜鼓舞。鼓声穿透深山,也敲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窗。

  据了解,在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巴马的背景下,龙洪小学成立了民族艺术非遗传承班,通过每周三节的课程,将铜鼓、瑶歌等融入日常教学。如今,这个传承班已培养出40多名“小传承人”,让从前只能在村寨里才能听到、看到的布努瑶歌舞在校园里开展。

  “非遗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巴马龙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高俊涛说,为支持龙洪小学民族音乐教室改造、聘请辅导老师、民族艺术进校园教材编写以及艺术班参加各种展演,文化和旅游部提供民族艺术传承项目经费15万元,助力项目正常开展。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巴马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活”在当下。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巴马将继续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深耕民俗文化教育,让这份独特的“乡土味道”,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养分,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灿烂绽放。(宾阳 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