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黄思睿来到广东佛山三水区白坭镇陈氏大宗祠,看到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镬耳屋、彩雕砖刻,了解到白坭陈氏的往日荣光,还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
“‘祠堂+文化’的发展新模式,让新时代下的陈氏大宗祠发挥了基层文化阵地的先锋作用。”黄思睿说。 “祠堂+文化”是三水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出的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模式之一。三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文钰介绍,抓饭直播起,三水区选取当地40个祠堂建设“祠堂+文化”新型文化空间,在祠堂内设置村史馆、阅览室、棋艺室等文体场室,或以祠堂为中心在周边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并扶持培育文艺队伍、文艺协会、志愿服务队等开展文艺创作,整合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资源开展流动展览、公益讲座、绘本创意思维阅读营等活动,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如今,以往只在重大节庆开放的祠堂变身为日常面向公众开放的文体活动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满足了基层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认为,三水区因地制宜,利用乡村祠堂建立村(社区)一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挖掘与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是很好的尝试。
在三水区云东海街道福田村,10月至12月的每个周末,村里的福田古书舍都会举办“古舍新韵·文化寻踪”系列活动,内容涵盖文化培训、文化展览、文化研学、文化集市和文化诗会等,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这间坐落于湿地公园内的古书舍环境优美,藏书6000余册,已实现与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丰富了周边居民的阅读生活。
古书舍是云东海街道为破解乡村阅读空间不足问题、提高农家书屋利用率,将废弃古祠堂和古书舍进行修缮提升改建成的乡村“文化食堂”。当地先后建成南山书舍、榕荫书舍、小明星艺术馆自助图书馆、福田书舍等古书舍系列阅读空间,每间藏书量在5000册到1万册之间,平日常态化举办读书会、朗诵会、书画雅集等活动,寒暑假还为孩子们举办公益文化课堂,受到当地居民好评。
2018年以来,云东海街道的古书舍累计接待读者超过20万人次。如今,村民到古书舍读书学习蔚然成风。石湖洲村的一位村民说,她一有空就带着孩子去南山书舍,给孩子读故事书,或是让孩子自己阅读,有时她也会和邻居在书舍聊天、喝茶、看书,“很安静、很温馨”。
“祠堂+文化”和古书舍是三水区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的两种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全部。在三水区,“企业文化家”和“智能文化家”、嵌入景区的“粤书吧”等新型文化空间比比皆是,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小而精、小而美的精神文化家园。
在三水区芦苞镇宝华创新工业园等地,集图书馆、健身房、舞蹈室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家”成为职工的精神文化乐园。走入其中,图书馆内的图书琳琅满目,智能设备让借阅更加便捷,定期举办的亲子绘本阅读、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员工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如宝华创新工业园“企业文化家”的智能图书馆面积达180平方米,藏书量达1.1万册,满足了园区职工及周边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白坭文化中心和西南街道北江社区,两个功能完善、形式新颖的“智能文化家”则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建设的成果。如西南街道“智能文化家”内有藏书8万多册,设置了24小时图书馆、VR体验区等区域,自抓饭直播开放至今,入馆读者超过70万人次,今年已举办活动60多场。
陈文钰介绍,三水区在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过程中,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共建集图书阅读、艺术展览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同时,以新空间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动融合,通过服务体系互搭互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此外,还以新空间建设为抓手,盘活乡村文旅资源,推动乡村传统空间重塑升级。
据统计,三水区目前建设了70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包括利用乡村祠堂、书屋等打造的“祠堂+文化”示范点40个,活化利用和改造提升的古书舍6间,以及2间“智能文化家”、3间“企业文化家”等。随着新型文化空间的嵌入,三水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织密。如今,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3.6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室内面积1540平方米,进一步构建起“10分钟文化圈”。(谭志红 张仕杰)
三水区私伙局在祠堂开展戏曲演出活动 三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