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员在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教授蒙古族舞蹈 卡咪娜 摄
11月17日,身着民族服装、手持民族乐器的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
对于看惯了大草原的旖旎风光和牛马骆驼羊的乌兰牧骑队员来说,这里的场景让他们感触颇深。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白岚说:“让队员们在这里感受一下难得的文化洗礼……”
西城区少年宫民族艺术厅里,80多名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大草原的文艺工作者。来自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的主持人吕佩谊热场时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乌兰牧骑吗?”
坐在前排的四年级学生陈翼新回答:“我知道,乌兰牧骑是红色文化工作队。”她的回答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喉音艺术”,靠口腔和舌头的变化,一个人能同时唱出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2009年,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色日固楞演唱的呼麦《故乡》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学生们连连问道,呼麦是如何发音的?怎样才能学会?
色日固楞解释,呼麦是通过挤压而发音的,至于如何才能学会,他不无幽默地吐出两个字:“悟呗!”
蒙古族舞蹈热烈、粗犷、豪迈、奔放,当乌兰牧骑队员多力雅、贺喜格道格套、巴依拉·对仁、阿尼尔表演群舞《万丽》时,十几名少年宫的学生走上舞台;与乌兰牧骑的大哥哥、大姐姐同台共舞,硬肩、笑肩、提压腕摆动等一招一式虽显稚嫩,但却洋溢着青春活力。多力雅说:“不管是在大漠戈壁还是农村牧区,我们走到哪儿就跳到哪儿、教到哪儿,辅导也是我们乌兰牧骑的使命。”
《鸿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酒喝干再斟满”,洗练的歌词表达的是豪迈,在达呼巴雅尔热情的鼓动下,一个人的独唱变成全场的合唱,把联谊活动推向高潮。
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合唱团由来自北京市多所学校的26名中小学生组成,曾连续3年荣获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节合唱展演金奖。在民族艺术厅里,乌兰牧骑队员在欣赏合唱队员施潇演唱的歌曲《故乡是北京》、洪樱演唱的歌曲《笑之歌》后,又听到合唱团的3首合唱《青花瓷》《水牛儿》《Swing Song》,特别是听到无伴奏合唱《水牛儿》后更是倍感亲切,因为内蒙古也有一支享誉中外的无伴奏合唱团。
在西城区少年宫的演出与互动,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联合达茂旗乌兰牧骑、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于11月7日开始的为期11天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在北京”——北疆文化神州行文艺演出活动的“压轴戏”。此次活动首场演出于11月7日在民族文化宫进行。据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介绍,在北京的11天中,3支乌兰牧骑共演出37场次,深得观众喜爱。(阿勒得尔图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