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 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长期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保护研究工作,推进敦煌文物数字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苏伯民在接受《抓饭直播旅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可以打破文化遗产与大众之间的时空阻隔,让更广泛的大众“细品”“研读”,这样会激发更多人到现场去“亲眼看一看”的热情。
据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提出了“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推动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30多个洞窟的数据采集以及大量彩塑的三维重建。
苏伯民介绍,去年2月“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游客通过虚拟漫游、增强现实等技术,足不出户便可感受敦煌艺术之美,还能定制个性呈现内容,通过互动获得知识。
“每个人都可以从敦煌文物中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而文物的数字化呈现,可以让更多人去研读这些内容,也会吸引更多人到现场去看一看真实的文物。”苏伯民说。
苏伯民表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和旅游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旅游业数字化趋势十分明显。许多博物馆加大线上供给、加速数字化进程,开展云直播、设立云展馆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游客到博物馆、历史遗址参观的机会是有限的,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各个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这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关注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各种价值。相信这项工作会越做越好。”苏伯民说。
“数字化不仅可以拉近文物和大众的距离,还可有效缓解文物保护的压力。敦煌很早就建设了数字化展示空间,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对缓解石窟客流高峰时段的压力也很有帮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敦煌数字化体验将更加丰富。”苏伯民说。
据了解,与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较为困难,要将壁画完整地“搬进”电脑,前期需要采集海量信息,后期还需要大量人工手段完成数据拼接、整合、存储等工作。
“敦煌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文物数字化以后,就涉及版权使用等问题,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苏伯民说,“近几年大家比较关注各类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文物数字信息很容易被拷贝、被侵权。对此,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文物数字化成果的版权保护,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社会宣传等途径,形成文物数字化成果规范使用的社会氛围。希望业界人士认真研究、广泛宣传、持续推动这件事。”(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