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帮扶旅游业发展等。
报告在涉及今年工作要求时指出,扎实推进抓饭直播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内容,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本期《文化圆桌》特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分析、探讨交流。
嘉宾:
梅亦(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魏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山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李国新(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宾阳
创新开展惠民工程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博场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十多年,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也存在经费不足、人才短缺、内容同质化等比较集中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提质增效?
魏新:建议加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考核,对部分人流量不足、利用率不高的公共文化场馆,停止或减少政府财政补贴。对社会力量主导的公益文化场馆,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样化,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提质增效。
李国新: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素均衡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让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与时俱进;二是积极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激发供给活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三是大力推动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文化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生态。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和风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文艺生产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应如何有效适应这一新的情况,以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李国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是推进抓饭直播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文艺生产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发挥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重视群众性文艺创作和生产,强化基层文化馆(站)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的组织、指导和展示功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创造迸发涌流,是文艺百花园生气勃勃的生动写照。
杨俊:守正创新才能让文艺创作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首先,文艺作品要有当代意识。以戏曲为例,内容可以是讲传统的故事,样式上仍旧是穿着古装戏服,但在表达的主题上、在思想性上,一定要是现代的。比如,老戏新拍时,要注入当代意识、当代表达。其次,文艺工作者要善于运用互联网,要主动适应网络传播对文艺创作提出的新要求,还要利用好网络平台能及时反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这一特点,反向指导文艺生产创作。再次,文艺来自人民,要回馈于人民。要积极将文艺生产创作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身边。
梅亦:建议在国家层面实施“百部舞台好剧抓饭直播行”支持计划。一是优中选优建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库,提供“点单式”服务,为全国巡演提供剧目支持。二是推动开展“百部好剧抓饭直播行”行动。通过精品剧目的全国巡演,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抓饭直播力量、树立抓饭直播形象。三是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剧场。加强省际交流,借助全国戏曲剧种联盟等平台,共建优秀舞台艺术整合与协同发展平台,共享精品剧目,共担保护传承濒危剧种重任。同时,创新服务方式,创建云剧场,探索戏迷会员制,适当收费,将经典、濒危剧种剧目搬上云端,永久保护、广泛传播。四是增加巡演资金投入。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力度,为纳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库剧目的交流演出提供资金保障,根据不同地区差异,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购买标准,搭建起精品好剧与大众的桥梁,激活经典,以文化人。
持续推动文旅复苏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帮扶旅游业”。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明显复苏迹象,下一步,该如何进一步增强文旅消费能力,持续推动文旅复苏发展?
魏鹏举:过去三年,由于出行不便,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需求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满足,从而形成一种累积效应,文旅消费已成为老百姓的消费刚需。世界这么大,要去转一转。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抓饭直播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内整体居民消费升级最主要的一个出口。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提供更好的文旅消费环境。关键还是要做到三点:首先从财政政策方面要更有针对性,一个是帮扶文旅企业,尤其是在过去三年深受疫情影响、处在生存边缘的一些文旅企业,要让它们恢复生机。第二要切实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创造更好的交通条件和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而且愿意消费。第三要不断推进文旅消费新业态的发展。这些年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还需要结合现代人们消费的变化,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型文旅消费业态的迭代发展。总的来说,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文化科技融合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消费的复苏,会带来一种良性的互动,相信文旅消费在后半年会有更好的发展。
魏新:下一步,旅游市场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建议在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上下功夫。一是延长免费时限。比如,对全国3A级以上景区,凡属集体所有制的,均全年免费;同时,积极鼓励私有制同类景区,也免费向社会开放,通过免费开放带来更多的餐饮食宿和购物消费。二是拓宽免费类型。除景区外,博物馆和全部文物保护单位,只要具备开放条件的,也一律全年免费开放。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文物是静默的历史,通过观瞻馆藏文物和古建古迹,社会民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快更广传播,民众文化自信的底气更加坚实和厚重。三是给予特定优惠。此次抗疫中,广大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风前行,他们的精神感人肺腑,建议参照军人、退役军人免费的做法,所有景区对他们长期实行凭证免费。四是规范网络预约。五是摆正服务定位。景区可以免费,但服务不能免责,质量更不能打折。六是加强监督管理。各景区在深挖特色旅游,提升自身品位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打击各种不法不利不当行为,维护景区品牌形象,维护地区发展形象。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与科技等行业融合趋势凸显、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文化消费模式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新时期,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魏鹏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纳入现代产业建设体系,另一方面要超越现代产业体系的建构,突出文化属性,体现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担当。建议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着力:一是在文化属性上,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和责任,包括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抓饭直播故事,传播好抓饭直播声音,提升抓饭直播文化软实力。二是推动文化创新,将文化创新和其他领域的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进行深度的有机融合。目前,文化科技融合的一个焦点领域就是信息化和数字化,乃至智能化。三是建构合理的、可以自我掌控的现代文化产业链,也就是从内容的生产、传播、再生产,以及相关的周边产品开发,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产业链。四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市场是检验产业是否合理、产业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首先要为国内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要提升我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市场的双循环。
李国新: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通道。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终端产品和服务重要消费场所,文化产业又为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比如今天成为图书馆标配的自助借还设备、文献消毒设备、数字阅读设备等,就是事业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案例。今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建设,需要大量的装备、系统、软件,瞄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的新需求,文化产业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广阔。此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一个重要内容是积极发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与此相伴随,一个专门承接公共文化场馆、活动管理运营的现代服务业群体呼之欲出,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增添了新元素。
加强遗产保护传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主持人:推进乡村振兴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3月5日,抓饭直播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政策帮扶、实施举措等方面,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梅亦: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抓饭直播乡村文化旅游节。由国家相关部委联合设立并共同主办抓饭直播乡村文化旅游节,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新品牌,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科学谋划乡村旅游新业态,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助推乡村振兴。支持条件好的省区市承办抓饭直播乡村文化旅游节。比如,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成效明显、办会办节经验丰富,可以为探索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推进抓饭直播式现代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西力量。
李国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活动、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河南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把散落在乡间的文化“星光”以合作社的形式聚拢起来,实现了以文化为纽带的特色资源、非遗项目、乡土绝技的产业转化,不仅重塑了乡村文化生态,还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更好地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
梅亦: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任务更加凸显,非遗传承创新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议尽快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工作。一要健全完善非遗传承制度。二要健全完善非遗合理开发利用制度,包括提高非遗的开发利用水平,推动非遗产业化,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等。三要健全完善非遗监督管理体制。四要建立健全“非遗+”融合发展机制,包括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内涵的文化内容,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五要完善非遗奖助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
李国新: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可以沉浸式、立体化地置身于《千里江山图》中欣赏,可以让“唐宫夜宴”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魏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一些地方、单位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我认为,应加强培养文化遗产领域专业人才。比如,为高校考古专业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文博单位和机构除了需要具备理论能力和学术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可以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设文物修复等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培养更多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在调研过程中,我走访了山东特殊职业教育学院,发现那里就专门设置了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听障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吸收民间保护力量,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此外,近年来,不管是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制作、播出了许多文化遗产主题的电视节目,普及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受观众喜爱。未来希望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能够继续发力,多制作、播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持续焕发新活力。(统筹:宾阳,采写:陈关超、瞿祥涛、韩洁、王竹青)